通往云南大理永平县博南镇东庄村的水泥路,曲曲折折。村庄偎依的18座大山,层峦叠翠,满目葱茏。
88岁高龄的杨连翠老人,50年时间,亲手迎接了2000多个新生命,诊疗病人超35万人次,护送村民转诊1000余次,火烧10万余元村民看病赊账单。

生死竞速,双手托举起2000多个新生命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山村医疗匮乏,产妇在家分娩险象环生。“阴阳一张纸,生死一呼间”是当时产妇与胎儿面临的真实险境。新生儿存活率不足一半的残酷现实,像巨石般压在东庄人心头。
“杨连翠培训回来了,你们要吗?不要就留县医院了。”
“咋能不要!东庄最缺的就是这样的人才!”
年轻的杨连翠扎着麻花大辫子,背着红色药箱,没有丝毫犹豫,踏上了回乡的路。
一个暴雨如注的深夜,产妇情况危急。“等不得了!”杨连翠把药箱紧紧勒在腰间,拄牢拐棍,一头冲进雨幕。昏暗的煤油灯下,她屏息凝神,全神贯注为产妇接生,飘忽的火苗燎焦了她的发丝也浑然不觉。
“哇……”一声嘹亮的啼哭,终于盖过了震耳的雷鸣!那一刻,筋疲力尽的杨连翠瘫坐在冰冷潮湿的地上,汗水、雨水、泥水、血水交织浸透了她单薄的衣衫,久久无法起身。
50年风雨,杨连翠就是这样一次次与死神赛跑,用双手稳稳托举起东庄2000多个新生命。

人好就好,10万余元村民看病赊账单付之一炬
“一顶草帽两脚泥,背着药箱去看病,风里来雨里去……”这首熟悉的歌谣,承载着东庄人对这位“医生奶奶”共同的记忆。
“那时候出诊全靠两条腿,遇上急病重病,常常跑着走。”杨连翠说,药物匮乏的年代,只要有人喊,不管寒冬腊月、暴雨倾盆,背起药箱就出发,没有固定诊所,村民的家就是她的诊室。
凭借仅有的几件诊疗器具和药物,杨连翠出东家、进西家,守住了这片土地的希望与未来。
村民们感念至深:杨医生看病准,药费低,遇到付不起钱的乡亲就主动记账,从不催讨。护送危重病人去县城时,她还常常自掏腰包垫付车费、饭钱。
2025年“七一”前夕,她拿出积年累月的10万余元村民看病赊账单,毫不犹豫付之一炬。“人好就好,钱的事是小问题!”却只字不提自己从牙缝里省钱的艰难。

一声奶奶,喊出了全村3260人的感恩与敬仰
在东庄,人们亲切地称她“医生奶奶”。
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的杨连翠,在烽火岁月中断续完成了高小学业。适逢国家大力培养“农村养得起”的医生,经村党支部推荐,她参加培训,顺利通过考核。
“回到东庄,就意味着这里的生老病死,我都要负责。”行医50年,杨连翠坚守着“总要有人站出来,总要有人做这件事”的朴素信念。她目送一位位老人安然离去,更欣喜地见证了一个个新生命被父母满怀感激地抱回家。
“哪怕忘了全世界,也不会忘了杨奶奶!”每一次评选优秀党员,大家都说:“少了杨奶奶,评给谁,我们都觉得不够格。”
淳朴的东庄人始终铭记恩情,用各种方式悉心照料着他们的“医生奶奶”,确保她享有“身边有照护、餐食有保障、医疗有依托、生活有尊严”的幸福晚年。
来源 人民日报客户端云南频道(云观 杨福军 饶君 苏志芬)
责任编辑 罗秋旭
责任校对 李鸿睿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