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问鼎全国青教赛的背后:他们用创新破题,用坚守作答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9 13:46:00    

Transparency

崇文重教是潮汕的文脉底色。从古代书院的琅琅书声,到现代课堂的薪火赓续,这片土地始终激荡着尊师重道的赤诚,厚植着立德树人的担当。

近日,汕头教育再传捷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教育部联合主办的第五届全国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汕头青年教师在这场覆盖全国、仅有161个参赛席位的赛事中脱颖而出:汕头市金山中学教师肖晓洪作为广东省高中英语学科唯一代表勇夺中学英语组一等奖;汕头市金中华侨试验区学校“95后”教师鄞菱在中学思想政治组斩获三等奖。

这份“国字号”荣誉点燃了汕头全体教师的职业荣光,也成为汕头为教育强省建设注入不竭动能的生动缩影。那么,新一代青年教师在教学课堂中是如何创新探索、坚守初心呢?第41个教师节来临前夕,羊城晚报记者对话两位汕头青年教师,去感受他们课堂上的“诗书继世、耕读传家”。

比赛现场

创新:打破课堂边界,为教育注入“活水”

Cosplay角色扮演、课堂辩论赛、AI工具……这些是在“95后”青年教师鄞菱课堂上经常出现的主题。

“政治学科容易陷入死记硬背的痛点,所以我就多尝试结合学生们喜欢的主题和教具,提高他们对科目的兴趣。”在鄞菱的政治课堂上,更潮流、更多元的年轻化表达,打破了道德与法治课“划线背诵、内容枯燥”的刻板印象,也让她与学生的关系不断拉近。

“一案到底”是鄞菱常用的教学模式:围绕一个核心主题,串联起知识点、生活案例与价值引导,让抽象的法治、道德知识具象化。在这次全国竞赛中,鄞菱同样使出“一案到底”的招式,创设出虚拟同龄人郑能量的成长困境,通过辩论赛等方式,点题《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带动学生为人物解开困惑、培养健全人格。

鄞菱在比赛现场

课堂不该是固定的“教室”,而该是开放的“学堂”——这是鄞菱和肖晓洪在各自教学领域中,不约而同践行的理念。

在大海的另一边,趣味英语课也同样受到学生欢迎。比如,在学校创造节时,肖晓洪就以“组织一场音乐节”为主题,让学生全程用英语完成策划案撰写、节目单设计等任务,跳出传统的单词默写、课文背诵模式,将课堂延伸到实践中。

从教14年,肖晓洪始终拒绝“照本宣科”,他坚信英语教学的生命力在于“用起来”。而在全国竞赛备赛中,她同样以“创新”为核心,在“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高中英语读写课”课例中,通过创设校园英语演讲比赛的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感受语言修辞之美的同时,同步提升语言能力与创造性思维,最终凭借独特的教学设计与扎实的教学功底脱颖而出。

肖晓洪在比赛现场

从思政课堂的“形式突破”到英语课堂的“实践创新”,两位青年教师的生动课堂背后,折射出的是汕头中小学教学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转变。

显然,新一代青年教师已不再满足于“知识传递”,更注重“能力培养”;不再局限于“课本之内”,更善于“链接生活”。这种“破局思维”是新时代的“育人之智”,或许将成为汕头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

坚守:永葆教育本真,夯实汕头教育根基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大学课堂上老师的一句话,至今仍让肖晓洪触动。当年误打误撞进入师范专业的她,被这句话点醒了职业方向:“我也想成为那‘星星之火’,照亮下一代的成长路。”

“竞赛不是终点,而是提升教学的‘加油站’。”肖晓洪告诉记者,她的目标从来不是“获奖”,而是让竞赛反哺课堂,是“上好每一堂课”。正如她到岗第一天在备课本上写下的那句座右铭:“要当就当最好的老师。”

与肖晓洪不同,鄞菱的教师梦从年少时就无比清晰。在她看来,道德与法治课的核心是“育人”——通过结合时政热点、侨乡故事,引导学生树立大局观和家国情怀,“将学生培养成有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才是这门课的真正价值。”鄞菱告诉记者。

肖晓洪(右二)、鄞菱(右一)与多位教师在全国青教赛选拔活动中合影

一批批青年教师的探索与坚守,描绘出汕头教育的“底色”:创新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基于学生需求的“精准发力”;坚守不是墨守成规,而是永葆对教育本质的初心。

今年以来,教育高质量发展在汕头全速推进,汕头积极推动区域教育高地建设,优化师资培育体系,高标准成立“潮师智库”,努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培养出一批批像肖晓洪、鄞菱这样的优秀教师。

可以说,肖晓洪和鄞菱的获奖不是偶然的“幸运”,而是汕头教育改革发展成果的生动缩影。我们相信,他们如同两粒“种子”,在汕头教育的沃土上生根发芽,将带动更多教师投身教学创新、坚守教育初心,让不同代际教师形成共同推动教育进步的合力,照亮汕头教育的前行路。

文、视频|记者 蚁璐雅

图 | 受访者提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