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省出手整治政务App,其中明确要求,杜绝省级以下重复建设政务App,县级以下禁止开发政务服务App。政务App“瘦身”,不仅是为基层减负,更能为服务增效。
当政务App不再丝滑,沦为“僵尸应用”,该何去何从?当数字化平台重复建设,成为“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该如何纠偏?

数字化浪潮中,政务App一度遍地开花、风生水起。
随着建设冲动与“政绩工程”思维入侵,多地政务App偏离轨道。热衷“创新”者,视开发App为政绩体现;“赶时髦”者,觉得单位有专属App才有“脸面”,不管少得可怜的下载量和评论数;系统崩溃后,连夜安排相关人员集中到宾馆手动统计数据……碎片化建设和同质化开发,加之仓促上马后资金匮乏“烂尾”,不少患上“肥胖症”的政务App,异化为“僵尸应用”。
泛滥的政务App,困住基层工作者。2024年2月,中央公开通报的一批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中,湖北某地村干部手机里有5个政务App、26个工作群。有村干部抱怨:每天打卡20多个政务App,上厕所都在刷积分;某地公事交接,即便同在一个屋檐下,也得先在政务App预约;有的基层工作者,一人要照管60个“小号”,手机内存严重爆仓……每天围绕“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打转转,哪有时间倾听民声?

规范政务App管理,为基层减负刻不容缓。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24年8月专门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
江苏此次以釜底抽薪之举,从源头上遏制基层政务App无序增长。再不下狠手撕掉这张皮,基层干部恐怕要“魔怔”。湖南某地在一次纪检监督检查中发现,不少村干部手机里的政务App、小程序超过20个;有的号称实现了App联动工作,村民足不出户就能办理很多事务,实际上村民并不知道怎么操作,下载、装机都是村干部代劳。“瘦身”又减负,让基层干部有更多精力“沉下去”,提升线下服务质量才是硬道理。
“村村冒烟”的无效政务App,是“村村冒火”的数字垃圾。浙江某县曾删减贯通镇村的16个政务App;从去年4月以来,云南、四川、陕西等地多个区(县)、街(镇)级政务单位,陆续“关停并转”一批政务App、政务公众账号。部分被关停的账号,推送信息中有的阅读量仅为个位数。同时应出台规范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工作方案,不得强行要求基层下载安装、频繁登录、签到打卡等,以刀口向内的方式溯源整治。

基层政务App,亦不能以“一刀切”方式一砍了之,“瘦身”之后的便民服务,不容忽视。
动态数据何去何从?原有个人信息安全如何保障?应严格遵循数据删除和数据销毁的监管要求,留存动态数据,挖掘有效价值信息;对于已经做出了口碑的政务App,科学研判,合理迁移归并。
“瘦身”只是起点,“健身”“健脑”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建立统一入口,纳入省级平台或超级App,实现“一平台多用”;打破数据壁垒,强力推动跨部门、跨层级数据互联互通共享;摒弃唯数据、唯留痕的考核方式,引入切实可行的考核评价体系;打造有人文关怀的数字政府,如浙江一政务平台,设置有专门的模块,提供婚恋交友等服务,拉满的信任度频上大分。人工智能赋能,数字政务新发展将更智能、高效、便民。
政务App“瘦身”,健全全生命周期管理办法,对准入、评估、退出有明确标准,为政务App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提供空间。当“官号”真正找到正确的“服务接口”,为人民服务的本质必将回归。
来源:天府新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