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图 岳阳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峰波 仇玉姣 实习生 苏源源
夏夜的洞庭南路,燥热的空气里弥漫着清甜的香气。十三村专卖店门前,“手工冰凉粉,3.9元/碗”的招牌格外醒目,排队的人群从摊位前蜿蜒展开,成为老街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谁能想到,这家以酱菜闻名的中华老字号,竟在小小的凉粉摊里找到了新的增长点。
从酱菜缸到凉粉摊,这场看似不务“正”业的跨界,实则是老字号在时代浪潮中坚守初心的创新突围,蕴藏着传统品牌与现代市场碰撞的火花。
跨界:从酱菜缸到凉粉摊的“意外转身”
在岳阳,十三村的酱菜是刻在本地人味觉记忆里的符号。作为中华老字号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三村酱菜制作技艺历经百年风雨,其经典产品香菇酱更是畅销不衰。
近年来,这家老字号的创新脚步从未停歇:将龙虾、鲍鱼等海鲜融入传统酱菜,把酱菜工艺与即食需求结合,推出的手撕酱板鱼、酱牛肉等产品,迅速俘获年轻消费者。从最初的20余种产品,发展到如今“万物皆可酱”的丰富品类。
更想不到的是,十三村的下一个创新点,会落在一碗街头凉粉上。
这一切源于十三村生态工厂(位于临湘市羊楼司镇)里肆意生长的薜荔藤。每到夏季,厂区的围墙和厂房上便爬满茂密的薜荔,结满密密麻麻的果实。工人们早已习惯采摘这些果实,自制凉粉解暑降温。这个日常场景,让湖南省十三村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国武眼前一亮:“厂里有这么好的天然资源,为什么不把它变成产品?”
一个朴素的想法,催生了一场大胆的跨界。没有复杂的市场调研,没有冗长的论证过程,十三村的凉粉生意快速落地。短短15天,5家凉粉小摊,相继出现在岳阳的汴河街、洞庭南路等热门街区,每家日均销量轻松超过200碗。
谈及未来发展,李国武更是信心满满:力争明年将凉粉摊扩展到500家。从酱菜缸到凉粉摊,这场看似“意外”的转身,实则是老字号对市场机遇的敏锐捕捉,也是传统企业拥抱变化的勇气体现。
守艺:一碗凉粉的千年基因
在洞庭南路十三村专卖店的凉粉摊前,一位顾客在大快朵颐后感叹:“正是童年的味道!”这份让时光倒流的味道,源自一碗传承千年的凉粉里蕴藏的食材基因与手工匠心。
凉粉的原料薜荔,别名凉粉果、木馒头,是南方常见的食物,常生于山野之中。屈原曾多次将薜荔写入诗中,《山鬼》中开篇就写到“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明代《本草纲目》详细记载其“固精消肿,散毒止血”的药用价值。清代《植物名实图考》明确记录“俗以其实中子浸汁为凉粉,以解暑”。在物资匮乏的古代,山野间的薜荔果,是百姓消暑解渴的天然利器,承载着古人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生活智慧。
如今,十三村生态工厂续写着薜荔作为中华美食的传奇故事。工人们循着季节的脚步,手工采摘成熟的薜荔果,经暴晒、去籽、浸泡、揉搓等十余道工序,让富含果胶的籽实在水中自然凝结成冻。
不同于市面上一些用食用明胶制作的凉粉,十三村的凉粉晶莹剔透,隔着碗底能看清纹路,入口冰爽滑嫩,带着山野植物的清新本味。
配料台上,散寒止湿的姜汁、补气养血的红糖水整齐排列,每一种搭配都暗藏着古人的养生智慧。这份对食材本味的尊重,对传统工艺的坚守,与十三村百年酱菜工艺一脉相承。无论是酱菜的发酵酿造,还是凉粉的自然凝结,都遵循着“天人合一”的理念,让食材在时光里自然蜕变。
一碗小小的凉粉,不仅延续了千年的饮食传统,更让老字号的匠心精神,在当代有了新的载体。
破局:老字号的“轻资产”试验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快消品主导市场的当下,老字号如何打破“老而不新”的困局?十三村的凉粉生意,给出了一份“轻资产”创新的答卷。这场看似简单的跨界经营,实则是老字号在市场经营、品牌年轻化与营销理念上的全面破局。
从市场策略来看,“小凉粉也有大市场”是李国武的精准判断。他坦言:“做企业不能太保守,要稳得住,也要有放手一搏的勇气。”街边小摊的模式投入小、见效快、灵活性高,能快速渗透消费场景。短短15天开设5家摊位,日均销量超200碗的成绩,印证了这一“轻资产”模式的可行性,也为下一步扩展到500家的目标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十三村试图通过标准化生产与规范化经营,推动长期处于“小散乱”状态的凉粉市场走向正规。
在品牌年轻化方面,凉粉摊成为十三村连接年轻群体的“桥梁”。在洞庭南路历史文化街区,十三村凉粉摊已成为年轻人打卡的热门地点。“很多外地顾客是先被凉粉吸引,然后才知道我们做酱菜。”一位店员的话道出了其中的玄机。这种“以轻带重”的品牌策略,让老字号以更轻松、更贴近生活的姿态,进入年轻消费群体的视野,打破了传统品牌在年轻人心中“老旧、刻板”的印象。
更核心的是,凉粉生意延续了十三村“做良心食品”的初心。身为全国道德模范,李国武始终将品质放在首位。3.9元一碗的凉粉价格亲民且诚意满满:原料取自厂区生态种植的薜荔果,全靠手工制作,不添加化学添加剂,搭配的姜汁、红糖水兼顾美味与养生。这份“良心凉粉”让消费者“吃得健康又放心”,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用品质赢得了口碑与信任。
思考:老字号需要怎样的创新
十三村从酱菜缸到凉粉摊的跨界探索,引人深思:在坚守与突破之间,老字号究竟需要怎样的创新?
扎根传统,挖掘文化基因。十三村的凉粉创新并非脱离根本的“另起炉灶”,而是基于薜荔果千年的食用历史与“天人合一”的生活智慧,将厂区的自然资源与传统工艺相结合。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对文化宝藏的深入挖掘。正如其酱菜创新始终围绕百年工艺展开,无论是融入海鲜还是推出即食产品,都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延伸,让老技艺在当代焕发新生。
贴近市场,拥抱年轻群体。在消费升级的当下,年轻群体成为市场主力,老字号必须主动走出“舒适区”,走进年轻人的生活场景。十三村以凉粉摊为切入点,通过街头小吃这种年轻人喜爱的形式,让品牌自然融入现代生活。当年轻游客举着凉粉拍照打卡时,老字号便完成了与新一代消费者的情感连接。这种“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比生硬的广告更有效。
坚守初心,守住品质底线。“做良心食品”是十三村百年不变的初心,这份坚守在凉粉项目中同样得到体现。没有化学添加剂、坚持手工制作、选用生态原料,3.9元的价格背后是对品质的执着。老字号的创新,不能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放弃根本。只有守住“良心”与“品质”,创新才有长久的生命力。
灵活应变,探索多元模式。从酱菜缸到凉粉摊,十三村的“轻资产”试验展现了老字号灵活的经营思维。不局限于传统的生产销售模式,而是根据市场需求与自身资源,探索街边小摊等新形式,既降低了创新风险,又拓展了市场空间。老字号的创新不应墨守成规,而应在坚守核心价值的基础上,以开放的心态拥抱变化,才能在时代浪潮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一碗凉粉,见证了老字号的坚守与创新。
十三村的探索证明:传统不是包袱,而是可以不断挖掘的宝藏;创新不是对过去的否定,而是让老字号在新时代找到新的生长点。当更多老字号像十三村这样,在坚守初心的同时勇敢探索,传统品牌必将在时代浪潮中焕发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