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倒春寒”后的一个大晴天。沈阳市苏家屯区来胜堡村,宋庆喜带领十多名工人,开启了新一年的水稻育秧工作。
育秧棚前,水稻育秧机早已架设妥当,铲车师傅将提前培肥的基土倒进车斗,伴随着机车轰鸣,一盘盘拌种后的秧盘经“流水线”被传进大棚深处。十余名工人把秧盘码放在地上,棚内很快就呈现整齐的“格块”拼图。
“以前我们靠人工撒种,不仅厚薄不均匀,而且一小时只能播不到200盘。现在机器非常智能,可按设定的种量均匀播撒,每小时可播800盘,省时省力。”身为沈阳市惠农佳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宋庆喜对机械化育种非常满意。
育秧棚里“含科量”十足:地里安装有三合一土壤检测仪,对土壤的水分、养分、pH值进行全天候监测;悬空的传感器,则紧“盯”棚内的温度和湿度;一排排喷头连接着水肥一体机,一键即可启动浇水作业。
说话的工夫,宋庆喜掏出手机打开管理软件:“你看,现在土壤的pH值是4.89,处于4.5至5.5之间的正常范围,如果过高或过低就得人为干预。有了它,出远门也没啥心理负担了。过段时间等苗出齐,基地还要引进一台打药机器人,搁过去哪有这条件?”
作为辽宁中部平原水稻现代农业科技示范项目、沈阳苏家屯水稻产业科技特派团支持项目,宋庆喜的工厂化育秧基地近年来已有质的飞跃,但仍有提升空间。
这天,省农科院水稻所副所长李跃东来到基地现场指导,还带来了水稻钵苗育秧机进行现场演示。传统秧盘被钵体秧盘所取代,每个秧盘上有448个钵孔,每孔被机器填进3至4粒稻种,继而用基土覆盖。
“水稻钵苗育秧好处非常明显,相当于幼苗住了‘单间’,插秧时可避免传统插秧机对稻苗根系的撕扯破坏,几乎没有缓苗期,分蘖也更早更壮。再者,育秧过程稻种和基土使用量都会大幅节约。”李跃东的现场讲解,让人大开眼界。
看着眼前的新式设备,宋庆喜眼里发光,笑言等自己赚了钱也要买一台,引得工人们哈哈大笑。
新闻链接
水稻是我省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年种植面积约750万亩。当前,我省水稻育秧工作正在快速推进,为即将到来的泡田插秧做足准备。截至4月14日,全省水稻育秧面积达4.3万亩,占计划面积的68%,水稻育秧绝大多数为棚内盘育,其中大棚盘育秧2.9万亩,中小棚盘育秧1.4万亩,小棚无盘育秧仅200亩。
(辽宁日报 记者 胡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