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着急的时代,让我们有话“漫”说。四川观察、四川网络广播电视台《有话“漫”说》专栏上线,每周“漫”话你最关注的时事热点。
清明期间,某科技公司明码标价、推出的“AI数字逝者”服务,引发争议。上传几张照片,就能“复活”逝者、通话聊天,表面上提供情感慰藉,实则有“越界”生命伦理的嫌疑。

心理学专家直接开麦:这哪是慰藉?是对“哀伤处理”的粗暴干预。心理学研究表明,面对丧失的健康过程需要经历完整的哀伤周期,而AI带来“虚拟互动”可能阻碍这一自然过程。此外,资本把它包装成温情生意,实则是对脆弱情感的消费主义“收割”。
当生死被简化成“充值续费”的代码,我们必须反思:生命的尊严是否允许被数据重构?亲缘关系能否承受算法介入?所谓商业创新是否越界?这份反思下,我们更期待监管机构应界定“数字逝者”服务的法律属性,相关部门评估其社会影响。毕竟,在生死这样的根本命题上,审慎远比速度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