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奔跑的力量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8 19:07:00    

4月23日《广西日报》刊发文章

《奔跑的力量》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董文锋

报纸版面截图。

编者按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新征程上,全区上下坚持实干为要,决心和信心更加坚定。

即日起,广西云-广西日报推出全媒体专题报道——“在这里,感知经济脉动”,瞄准短期之“形”,把握当前之“新”,放眼长远之“势”,从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视角记录八桂大地以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为契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火热实践,感知活力中国的强劲脉动,从经济增长之“量”中读懂发展之“质”,在砥砺奋进、保持韧性中提振信心决心、积厚发展动力。

南宁城市变化日新月异。记者 徐天保 摄

广西是什么?

在新加坡裕新国际集团董事长许添财眼中,这里是投资兴业的宝地。集团与南宁市携手打造的南宁国际科技产业城项目不久前开工建设,成为中新两国深化产业合作的又一标志性项目。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胡亚安眼中,这里是干事创业的热土。作为广西现代运河实验室主任,他与国内顶尖科研团队联合开展多项重大科技攻关,正努力为世界提供一套高质量的运河设计和建设标准体系。

在龙胜各族自治县大寨村民宿经营者余琼通眼中,这里是宜居宜业的乐园。不仅大寨村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更有无数风格迥异、各美其美的村落镶嵌在绿水青山间,令人流连忘返。

不同视角,不同答案,共同指向八桂大地实干为要、奋力拼搏的生动实践。

有人说,高质量发展犹如一场长跑,比拼的是速度,决胜的关键是耐力和定力。

是的,冲刺之前的坚持常常让人感到疲累,有时还会遇到质疑甚至唱衰,但最后的胜利“往往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实干者

看经济,许多人习惯于先看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

诚然,数据最有说服力。

4月22日,广西一季度经济数据公布:一季度全区GDP同比增长5.8%,高于全国0.4个百分点。

“一季度广西经济增速排全国前列,实现开门红,成绩来之不易!”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认为,广西经济总体回升向好,人工智能数字技术应用正成发展新亮点。

拉长时间轴,意义则更为深远:以2024年为例,一季度全区经济增长仅3.1%,全年经济增长4.2%,5.8%的经济增速为我区近三年同期最好。

值得关注的不仅仅是数字本身。

透视“来之不易”的5.8%,或许能更好读懂“我们从来都是在风雨洗礼中成长、在历经考验中壮大”的深意,也更有理由对广西经济的现在和未来充满信心。

然而,数字背后往往藏着更加重要的命题:面对重重困难挑战,广西如何实现逆势突围?

一艘集装箱巨轮正缓缓靠泊钦州港集装箱码头。记者 周军 摄

不妨先来看看,一段时间以来,我区经济到底面临哪些困难挑战——

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冲击多边贸易体系,美国滥施关税搅乱全球经济秩序,逆全球化加剧,稳外贸、稳外资难度增加。

内需不振。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仍然偏低,稳投资难度加大,民间投资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

经营困难。一些企业订单减少、效益下滑,市场预期走弱,营商环境仍需持续改善。

风险隐患不容忽视。一些地方面临政府债务集中到期压力,财政收支不平衡矛盾凸显,就业压力不小。

经济运行是内部与外部、速度与质量、投资与消费等动态平衡的过程,情况复杂多变,不确定性因素较多。面对新的“时”与“势”,认清大趋势、洞悉新变化、下好先手棋,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一直是我们把握发展主动权、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关键。

推动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保持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定力,更需要靠前指挥、果断决策。

2月6日,春节假期刚过,自治区党委、政府以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召开“新春第一会”,传递鲜明信号:让实干成为广西干部身上最鲜明的特征。

随后,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刚、自治区主席蓝天立率队赴广东、北京考察学习,借鉴发达地区在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等方面的先进经验。

全国两会前夕,陈刚书记率广西代表团访问越南、老挝,携手推进与东盟国家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领域合作,中国—老挝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成为我国与东盟国家签订的首个人工智能合作创新平台。

近段时间,自治区主要领导多次会见人工智能领域专家和企业负责人,诚邀各方积极参与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建设和广西人工智能发展。

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效果图。图源中建科工

洞察“稳”与“进”的辩证关系,自治区党委、政府保持战略定力,坚定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和信心,加强经济运行研判,因时因势科学调度,及时作出一系列针对性强的部署,着力稳预期、激活力,推动全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近有目标、远有蓝图,详有方案、细有分工。各地各部门立足自身优势,主动作为、高效协同、比学赶超,拼出一条坚韧向上的发展曲线,“实干为要、创新为魂,用业绩说话、让人民评价”的理念深入人心。

回顾一季度,广西几项关键经济指标尤为值得关注:

“人工智能+”领域新签约项目24个,投资总额超190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4%,连续8个季度负增长后首次实现季度正增长;

进出口增长16.8%,高于全国15.5个百分点,排全国第四;

3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52.1%,时隔12个月重返扩张区间;

……

找准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定位,既有雄心壮志、积极抢位发展,又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广西向前发展势不可挡。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广西经济航船稳健前行,正是对我国经济“不畏狂风骤雨”的生动诠释。


创新者

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作出深刻阐释:“不能大呼隆、一哄而起、一哄而散,一定要因地制宜,各有千秋。”

“人工智能时代,广西不能缺席、不能落后。”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部署:以“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力争在新领域新赛道迎头赶上。

打开门就是越南、走两步就到东盟,广西在推动中国与东盟人工智能合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今年以来,我区发挥独特优势,找准赛道发力,积极构建“北上广深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的发展路径,加快建设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构筑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合作新高地。

2月,广西与老挝签约共建中国—老挝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截至目前,广西与越南、老挝两国在人工智能、数据跨境等领域已达成20多项合作。

3月,我区出台“人工智能+制造”行动方案、科技创新支撑“人工智能+”行动工作方案,力争到2027年推动人工智能相关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打造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创新合作要素集聚区、联合研发基地、转化应用基地和产教融合基地。

4月,自治区政府与鹏城实验室和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携手开拓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市场。

抢抓人工智能发展历史性机遇,奇安信、中信数科、泰国未来电子等一批国内外头部企业纷纷来桂对接落地事宜,在模型训练、数据标注、AI+教育等应用场景开发方面达成合作意向。

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这是经济学的基本逻辑。增加高质量供给,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实现路径。

在广西南南铝加工有限公司,薄如蝉翼的电子铝箔、轻质高强的新能源汽车铝材、高端精密的航天铝合金……融入科技元素的铝产品,令人眼界大开。

广西南南铝加工有限公司车间,设备高速运转,生产线开足马力,这是工人操作天车起重机从生产线上搬运成品。记者 梁凯昌 摄

习近平总书记曾两次视察的这家企业,如今与高校组建科技创新联合体,持续推动产品向新、应用向深、性能向优。

氧化铝连续纤维是国际公认的耐高温热端构件新一代主力材料,广泛用于航空航天、新能源、半导体等领域。

在“南国铝都”百色,全国最大的氧化铝纤维制品单体工厂项目——百色市榕融氧化铝连续纤维制品项目首期产线已投入运行,一举填补广西在高端非冶金级氧化铝领域的空白。

一路高歌的广西铝产业,背后一条主线始终清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相比于速度,评判经济好不好,还要看结构是否合理、创新驱动力是否强劲。

去年以来,我区把科技创新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工程机械、动力装备等七大领域实施科技“尖锋”行动,培育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一批500亿元规模以上的新兴产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

截至目前,全区有4000多家企业完成智改数转线上诊断,机械、建材、汽车等产业在腾“云”驾“数”中焕发活力,新质生产力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更多指标,透射出广西经济求质而进、换挡升级的轨迹。

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连续多年成为经济增长主引擎。前不久,中办、国办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8个方面、30条“干货”措施。广西迅速出台落实举措,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促进“人工智能+消费”。

AI赋能千行百业,如今,多场景应用正在广西落地开花。

图为仿生人形机器人与观众交流。记者 邹财麟 游拥军 摄

智慧交通模型化解“堵城之困”、银行智慧授权系统“1秒响应”、“AI+以旧换新”专属客服机器人现场问答、人形机器人“刘三姐”化身景区导游……从全国两会“人工智能+”被频频提及,到实现各种场景嵌入、渗透,人工智能正深度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加速推动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与应用推广,广西正开辟高成长性消费新赛道,释放高质量发展澎湃动能。

改革者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重要部署。向改革要动力,以改革激活力、聚合力,成为不断释放发展潜力的必然选择。

怎么“立”、如何“破”?广西从产业园区改革入手。

作为我国唯一与东盟陆海相邻的省区,我区率先设立省级产业园区改革发展办公室,将原投促局和北部湾办兼并整合,在各设区市组建园区办,协同推进招商引资和产业园区改革发展。

图为中马钦州产业园区。赵冠雄 摄

为提升园区效能、集约度,我区按照“区位相邻、产业相近、集约高效、集聚发展”要求,将原有188个园区归并整合为120个园区,以沿边临港产业园区为统领推进各类园区建设,构建“4+3+7”矩阵式园区布局。

同时,我区创新园区多元共建模式,推动南宁(深圳)东盟产业合作区、江门(崇左)产业园、中柬产业园(北海园区)落地建设,中马“两国双园”升级发展,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试点建设稳步推进。

目前,沿边临港产业园区和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在建项目超万亿元,初步形成“东部地区研发+广西中间品生产+东盟产成品制造+全球市场”的产业合作路径。

广西正处于成型起势的关键阶段,迎来了历史最好发展时期。

4月的北部湾港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海天辽阔,碧波荡漾,舟车辐辏。

40多年来,正是得益于改革,眼前这座曾经沉寂的港口一跃成为国际陆海联运枢纽。

现在,仍是靠着改革,北部湾港加强智慧港口建设,提升通关效率,以北部湾港为离境港的启运港退税政策范围扩增至陆海新通道沿线的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等7个省市的10个铁路场站,吸引各地货物在此集聚。

如今,北部湾港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稳居全国沿海港口前十,华谊、中伟、恒逸、桐昆等百亿级重大石化项目纷纷落户,千亿级石化产业集群正强势而起。

一个节点颇具意味。

4月9日,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枢纽站——钦州港东站,货物上下列车、进出港口24小时不停歇。

截至当日,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自开通以来,累计运输集装箱货物突破400万标箱。

图为一趟满载着来自东南亚的聚酯切片、椰子汁、纸张等产品的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从钦州港东站缓缓驶出,发往重庆团结村站。陈磊 摄

“突破第一个百万标箱用4年多,第二个百万约480天,第三个百万缩短为约410天,第四个百万大概只用340天。”国铁南宁局沿海铁路公司运输营销部副主任钟朝文介绍,“预计今年运输量将突破100万标箱。”

从最初1条运行线路到如今22条图定线路,班列从2017年的178列到超1万列,可通达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随着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破解,西部陆海新通道正描绘“一带一路”合作共赢的新样本。

既直面深化改革之“艰”、外部压力之“险”,也承受动能转换之“难”、民生保障之“重”,广西在不断破题中开辟前行道路。

在当地银行普惠金融贷款的支持下,合浦县南域村村民苏冰荷的对虾养殖产业逐步走上正轨,她也成为周边闻名的养殖大户。

在贵港市政务服务中心,东海建设工程集团总经理陈海东没想到,办理营业执照变更只用不到一个钟头,新的营业执照上标注着“一照多址企业”。

在湖北参保并长期在南宁居住的林振中老人,受益于门诊慢特病扩围病种跨省直接结算的开通,再也不用自己垫付医药费、攒发票回原参保地报销了。

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一份份触手可及的获得感,标注下广西实打实的改革红利和成效。

新征程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每一个人都是主角”。

面对新任务,我们既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期待,也有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危机感。但无论外部环境如何不确定,坚持以自己的力量决定未来样貌,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就一定能取得最好结果。

这种力量,来自你,来自我,来自我们中间的每一个人。

现在,回到开头的问题,你是否已经有了答案?

来源:广西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