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飞机时顺手购买一份延误险,已经成为不少旅客出行时的"标配"。然而,最近有不少消费者向我们反映,自己在购买延误险时并没有注意相关理赔信息,等到延误后申请理赔才发现,平台赔付的不是现金,而是一堆有使用门槛的代金券,让人十分堵心。

张先生此前通过携程购买了佛山飞往上海的机票,他同时还花100元买了两个人的“航意航延组合险”。3月18日航班起飞时延误了45分钟,后续他拿到了延误险赔付——居然是4张价值50元的携程机票代金券。“延误险是真金白银去买的,而延误后却赔付给我代金券,我是不能接受,如果早知道,我肯定不会去花这个钱。”
据了解,这种代金券只能在携程平台使用,有效期为一年,且仅限乘机人本人使用,一次只能用一张。也就是说,要花掉这四张代金券,还得去买四次机票。

记者尝试在携程上操作,在购买机票时,会弹出“无保障”、“标准保障”、“尊享保障”三个选项,显示延误最高可赔300元人民币,但页面上没有明确文字来提醒消费者,赔付的会是代金券。只有点开选项上的蓝色小字后,才能看到有“赔付代金券”的相关内容。而张先生也证实,当初购票时,他也没有细看,更别提找到这些“隐藏条款”了,他点“下一步”就直接跳转到了支付页面。
黄女士也遇到了类似情况,她是在同程旅游平台上买机票时顺手购买了组合险,航班被取消后,她拿到的延误险赔付也只有两张50元的平台代金券。同样,在同程的购买和支付页面上,也没有明确“赔付的是代金券”,得点开一个不起眼的“感叹号”,才能看到相关细节。

在社交平台上,有大量帖子都反映类似情况。对此,中国航协特聘专家林智杰表示:“延误险从保险公司可以买,从航空公司APP官网可以买,从平台也可以买,但目前来看,顾客主要的投诉还是集中在平台这个渠道。”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作为携程和同程平台延误险的主承保机构,绝大部分跟随机票一起购买的延误险来自太平洋保险。
记者电话了太保客服,对方却表示,消费者是可以选择延误险的赔付方式的。“您自己选择换成现金还是代金券,默认是代金券,但你也可以要求现金,保单上是有写到可以选择现金理赔的。”

根据客服给到的信息,记者在张先生和黄女士的两份保单里确实找到了相应条款,清清楚楚写着消费者可以从现金或代金券2选1进行理赔。
那么,如果消费者明确提出要现金赔付,平台又会不会同意呢?
同程旅行表示可以,但前提是需要消费者主动联系。“如果是给您理赔了券,后续您直接联系我们的接线客服人工客服,登记信息后,给您换成现金就可以了,不需要您做任何操作。”
携程客服的回复是不行。“具体以保险理赔标准为准,平台没有办法给您保证一定赔现金的。”

保险业内人士介绍,延误险属于小险种,险企的销售主要依附于平台。双方通常会约定,平台可用代金券的形式先行赔付消费者来快速结案。但如果消费者希望以现金形式赔付,只要向平台提供个人银行卡信息,平台应该在一天内将赔付金打入消费者卡中。保险公司会按年度跟平台进行结算。
至于平台为什么偏好赔付平台代金券,自然是因为有利可图。“比如说险企要赔现金的话,要赔给客户200块钱;但如果是赔200块券的话,实际上平台这个券的核销价只有180,甚至150,那么平台就可以赚20或者50块钱差价。另外,平台发券平台花,这些券也不会百分百核销掉。”

在法律界人士看来,平台在消费者购买延误险时,没有明确给予其选择权,而是自说自话默认采用对平台更有利的方式,这其实也是一种“霸王条款”。消费者如果事后对赔付方式有异议,还需要自己发起,甚至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维权。“从买延误险的过程来讲,平台确实没有保证消费者充分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宋安成律师明确表示。
对此,保险业内人士表示,如果有平台不愿配合赔付现金,消费者也可以电话相关保险公司,险企可以直接对消费者完成现金赔付。

在调查过程中,记者查看了多个在线旅游平台,发现在机票付款界面搭售航班延误险的现象十分普遍,但几乎各家都不会在购买或支付页面明确标注赔付方式等信息,消费者只有在点开密密麻麻小字说明页面仔细寻找,才有可能发现端倪。
消保法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格式条款的方式做出排除或限制消费者权利的规定。那么,平台的这种行为,算不算变相限制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呢?藏藏掖掖的背后到底有啥不可言说的秘密,着实耐人寻味。其实,窗户纸总有捅破的时候,套路也总有被公之于众的一天,偷偷埋坑算计消费者,到头来打的还是自己的脸。
看看新闻记者: 马婕 翟煜森
编辑: 尤颖慧
视频编辑: 王岑峰
摄像: 陆骏 王思远
责编: 李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