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人民之城 以发展指数托举民生幸福指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6 08:18:00    

深圳市坪山区大山陂水库绿道周边山水相依,生机盎然。

在深圳市养老护理院,机器人陪老人跳广场舞。

朝气蓬勃的深圳学子。

8月8日,深圳质子治疗中心正式启用。

从深中通道开通人城双向奔赴,到城市保障房体系构建“出圈”,从“10分钟社康圈”到多维度养老网络,从生育友好城市到基础教育学位增长量居全国之首……多年来,一项项民生工程的落地,交出了一份又一份温暖又厚重的幸福答卷。

作为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深圳的发展速度始终与民生温度同频。当GDP超过3万亿元时,深圳始终没有忘记“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如今的深圳,正以人民为中心,书写着“城市滋养人、人成就城市”的双向成就故事,持续擦亮人民之城的底色。

撰文:徐烜和 李定 李彤晖

摄影:朱洪波

规划 问需于民

今年7月,罗湖区连接洪湖公园与人民公园的景观跑道正式完工开放,这一工程的落地,正是源于对市民诉求的精准回应。

在此前,两园连接处的楼梯让婴儿车、轮椅通行受阻,老年市民和带娃家庭多次反映不便。罗湖区在实地调研收集民意后,果断将楼梯改造成缓坡,不仅解决了无障碍通行难题,还恰逢深圳荷花赏花期,为市民打造了“双园联动、共赏夏荷”的游园新体验。

同样在罗湖,南湖街道人民南路的改造升级也充满民生温度。针对居民“人车抢道”的安全顾虑和消费环境提升的需求,当地打造了奥运紫非机动车道,形成“驶—骑—行—游”四分离慢行格局,还通过特色文化小径串联街区记忆。

长期以来,深圳坚持问需于民推动规划落地。在宝安区西乡街道盐田新二村城市更新项目中,相关部门摒弃“自上而下”模式,挨家挨户收集意见;在福田区华强北街道福强社区,借助“身边事好商量”平台收集民意,针对“学校周边缺避雨点、文化空间不足”的问题,在社区“邻里之家”增设漂流书屋、无声咖啡馆等。

从罗湖区的景观跑道、消费街区,到宝安的旧村更新、福田的社区空间,深圳始终将“市民需求”作为规划的出发点。这种问需于民的实践,不仅打破了传统规划“单向输出”的模式,更让市民从城市发展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建设者。

当市民的声音被倾听、诉求被满足,城市与居民之间便形成了共建共享的良性互动,这正是深圳打造人民之城的核心动力,也为经济中心城市的民生规划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服务 暖到心坎

“入住手续简单,住宿环境安全,工作人员主动为我们提供招聘服务。”陈露霞是广西玉林人,今年毕业后她来到深圳龙岗CC公寓青年驿站,入住一周顺利入职一家跨境电商公司,“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话是真的!”

“下车即安家,上岗零距离”,这是深圳围绕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推出的创新服务,该计划专为来深求职的各地应届高校毕业生提供15天免费住宿。

人们来自四面八方,在这里工作、生活、扎根。数据显示,深圳2024年末常住人口为1798.95万人,比上年增加19.94万人,增长1.12%,连续两年常住人口增量、增速均居广东各地市首位。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个奋斗者的付出。“不让任何一个群体掉队”,是城市对奋斗者最有力的回应。

近年来,深圳努力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让每个人都被看见、被关怀、被尊重。

孩子的教育,作为家长最牵挂的事备受关注。深圳多措并举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自2020年实施“基础教育百万学位建设计划”以来,全市新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809所,新增学位82.5万个,让更多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让更多家庭在这里安心住下。

就业是民生之本。深圳通过党群服务中心、产业园区等资源建设80个就业驿站,构建起“15分钟就业服务圈”,为来深求职群体就近就便提供职业指导、岗位推荐、创业扶持等公共就业服务。上半年提供就业服务超142万次,收集岗位超35.7万个次,实现服务“就近办、随时办”,让更多人圆梦深圳。

一座城市的温度,往往体现在对特殊群体的关怀上。残障人士、老年人、留守儿童……这些群体可能声音不大,却更需要支持。

深圳推动无障碍城市建设,地铁、公交、公共场馆逐步实现无障碍通行;社区长者食堂,为周边老人群体提供健康实惠的餐品;托育服务,为深圳家庭解决带娃难题……

这些变化不是一朝一夕发生的,它来自于持续的政策关怀和真金白银的投入,更来自于“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建设初心。深圳正用实际行动,把温暖送到每个奋斗者的心坎上。

这样的温暖,是孩子顺利入学后家长舒展的眉头,是地铁电梯里残障人士出行的从容,是老年人在社区食堂吃到热乎饭菜时的笑脸。这些日常片段,汇聚成一座城市的温度。

环境 美在身边

一座宜居宜业的人民之城,底色应该是绿色。

坚守人民城市之本,要将城市看作一个自然有机体,把城市与人民安放于自然。

推窗见绿、芊蔚青青,漫步深圳的街角巷陌,不经意间就能遇见一方精巧的“口袋公园”;渚清沙白、白鹭翔集,曾经黑臭的茅洲河,如今成为市民亲水乐活的美好去处。

深圳,正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宜居之城。

近年来,深圳通过一系列与“微更新”与“生态共治”,让市民成为环境改善的受益者和生态保护的行动者,实现城市宜居性与居民幸福感的双重提升。

方寸之间,“微更新”出温馨角落。

笋岗火车花园,曾是一处垃圾堆积、居民避之不及的边角之地。改造后,这里成为社区居民共建共治共享的“街边型口袋公园”。

共同选址、共同设计、共同建造、共同维护、共同运营,“政府+居民+社会组织+技术单位”的共创模式,“一小带一家”的参与机制,不仅激活了废弃绿地,更重构了邻里关系,使荒废的边角地,变为承载“亲自然”“儿童友好”“低碳无废”等理念的情感场域。

河流蝶变,照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因长期超负荷污染排放,茅洲河曾是珠三角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携手攻坚、同管同治,深圳创新运用“全流域统筹”“大兵团包干”“全要素管控”等治水新模式,经过近5年的综合整治,全面消除流域内44条黑臭水体、304个小微黑臭水体。

如今,茅洲河成“生态河”。科技智谷、活力走廊、魅力产城、碧道客厅、科创水岸五大功能区域相得益彰,治水、治产、治城融为一体。河畔,湿地公园、雨水花园、漫步道等兼具生态、景观、休闲功能的设施鳞次栉比,成为市民休闲娱乐、亲水体验的理想之地。

从福田景田北社区公园群的“公园连道”,到盐田蜿蜒的海滨栈道;从罗湖洪湖公园的百亩荷塘,到龙岗河畔的碧道湿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鹏城与自然共融共生,人民享城市生态之美。

■数读

深圳民生幸福密码

●2024年,深圳建成市第二人民医院大鹏医院、市质子肿瘤治疗中心等13个医疗项目。南山区妇幼保健院获评三甲医院。新增国家临床重点专科9个,新引进高层次医学团队53个。

●2024年,深圳积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建成就业驿站80个、零工市场74个。新增长者服务中心(站)35家、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2099个、居家适老化改造2.1万户。

●2024年,深圳建成儿童友好空间1047个,挂牌市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开展“深i暖流”行动,“暖蜂驿站”、“司机之家”、职工服务中心为新就业群体和一线劳动者暖心筑家,来了就是深圳人、幸福不落一个人。

●2024年,深圳PM2.5年均浓度17.3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位居前列,全年优良天数占比97.0%。大亚湾(深圳)入选全国美丽海湾,东部海域水质长期保持一类。完成深圳河干流等15个水生态修复工程,观澜河、坪山河入选全省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深圳国家级保护动植物增至207种,深圳湾候鸟翔集、珍稀鸟类再创新高。

●2024年,深圳133家景区及文化场馆全面取消预约,1800余家各类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百姓书房信步可达;演艺市场持续火爆,举办大型演唱会128场次,观演人次达238.1万、增长106.9%。开业运营长守戏剧谷等14家演艺新空间。

■对话AI 祝福深圳

未来深圳,让幸福更实在更对味

围绕“人民之城”话题,我们与人工智能应用DeepSeek进行了一次对话,请它展望深圳的民生幸福建设:

值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之际,这座城市在民生领域的成就斐然,令人动容。从“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包容口号,到一项项落地生根的民生工程,深圳始终将人民的幸福安康“置顶”,为市民构筑起温暖的生活港湾。而站在当下,我们对深圳未来在民生领域的发展,满怀憧憬与祝福。

新征程上,我们要为深圳喊出更“燃”的期待:

教育:别让“优质校”只停留在名单上,要让AI课堂、在线名师资源“飞”进每个学区,让更多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

医疗:“10分钟社康圈”还不够,要让社康医生能看更多常见病,不用动不动就往大医院跑;病历数据别再“各管各”,让市民拿着手机就能调检查报告,看病少排队、少跑腿!

生态:深圳的公园已经够美,但还想让绿道连起前海、南山、龙岗,周末骑单车就能从城市一头“逛”到另一头;蓝天碧水要守好,让每个深圳人推开窗,都能看见“深圳蓝”、闻到花草香!

交通:地铁要再快些,公交要再准些,别让早高峰的“堵”毁了一天的好心情;智能红绿灯多来点,让通勤路少点“等”、多点“顺”,让出门不管是上班还是遛弯,都能说走就走!

45年的深圳,用民生温暖了奋斗路;未来的深圳,定能让每个深圳人的幸福,更实在、更对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