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来源:半月谈
“教育太卷了,孩子们都被卷坏了!”近年来,这样的说法屡见不鲜。学校到底能不能不卷?答案是:能。在海南就有这样一所拒绝卷的学校——海口嘉木学校。一些在原学校卷不动或者卷出问题的孩子,不远千里投奔至此。在这里,学校对作业秉承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原则,放学可以不写家庭作业,甚至书包都不必带回家;每周五下午的远足课,没有课程目标,孩子们可以尽情接触大自然;校园里的大树可以随意攀爬;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一些状态不好的孩子,允许他们学得少、学得慢…… 家长们纷纷反映,在这里读书,孩子很快乐;一些拒学的转学生愿意正常上学了,消失的笑脸也回来了。轻松学,快乐玩,不卷分数不做题,但考试成绩不差,过去三年小学毕业考试成绩均位列海口市美兰区第二名,部分指标名列前茅。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让我们听听这所学校的学生、家长、老师都怎么说。
本期校园话题由
新华社海南分社记者赵叶苹主持
实习生廖菲菲亦对本文有贡献
01一些孩子在“卷”成绩的赛场上损失了健康学生:我在老家上学的时候,从早到晚就一个姿势——伏案埋头学习。我的作息是这样的:早上6:40到学校(老师要求早去,不能晚于7点),写卷子,一天8节课,傍晚6点多到家就写作业,中间吃个饭、洗个澡,然后继续写作业,写完、改完(自查或家长查)差不多9:30左右。我转到现在的学校不是因为我“卷不动”,我成绩不差,全年级700人,我排30-50名。是我父母承受不住,自从三年级下学期近视后,每半年增加75-100度,他们很担心我的视力,还担心我整天埋头学习,无法抬头看路,对社会认知少,所以把我转到嘉木学校。@阿瑞


学生在嘉木学校的校园里爬树
家长:我外孙女是从西北转学来的,原因是孩子在原来的学校被卷出“内伤”了,每个月哭一次,是那种嚎啕大哭。外孙女不属于很优秀的学生,但她很上进。老师用成绩给孩子贴标签,贴得太厉害了。孩子一边认为不公平,一边又不得不努力地学,每天做很多题,除了做作业,还被老师要求打印很多试卷让她继续学,经常到晚上十点钟才能完成。如果不做,老师就说我们家长太宽松了。孩子回家后就得立马趴在桌子上写作业,做好饭菜叫她吃,她就说作业还没做完不能吃。题目难度还很大,远远超出了小学生的智力水平,太可怜了。@阿诺奶奶我外孙是上学期末转学来的,原因是在原来的学校“跌倒”了,被诊断为抑郁症,无法继续在原来的学校上学,他说那是“蹲监狱”。我们在积极治疗,同时医生也建议让孩子回到同龄人的学习环境中去。老家没有适合他现在这种状态的学校,我们就想方设法转学到这里。孩子脑子其实很灵光,学什么都很快,国画画得很好,厨艺还很棒,但原来的学校就成绩一个评价指标,不仅要学好现阶段的知识点,还要上培训班,提前学。孩子感觉不到学习的快乐,慢慢就病了。 @小鱼爷爷我们换过好几所学校,孩子都适应不了,课堂上没法专注,一说上学就大哭大闹。到嘉木学校一年多,变化太大了。这是一所自带疗愈功效的学校,接纳、包容、帮助孩子,让他急躁的心可以平静下来。老师叫我多带孩子锻炼,每天放学吃完饭就去锻炼身体,更多地走进生活,抓住每天能抓住的,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找到自我价值。现在孩子身体强壮了,笑容多了,不仅坐得住,成绩还上来了,也学会了与同学交往。 @小成妈妈

嘉木学校的学生在上体育课
老师:近年来,因为适应不了原学校的高压学习转学来的学生在持续增多,有不少是从内地省份不远千里找来的。全校120个学生,转学生占80%,这其中有三成以上表现出较为严重的厌学、拒学状况,有一些已经被确诊为心理疾病。@包瑞(海口嘉木学校校长)02“卷”成绩是在错误的赛道上越走越偏家长:我是一名退休中学老师,从教三四十年。我退休前几年就发现,初中生缺乏探求新知识、新事物的渴望,眼里没光了,因为小学阶段就把孩子的潜力耗干了。孩子是明天,是希望。小学生正是最天真、可爱、纯净的时候,但学习的压力把他们一个个变成了老头老太。人生又不是百米冲刺,何必在小学阶段就提前透支? @陈女士


嘉木学校组织学生到海口郊区远足
孩子的未来发展不取决于他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成绩,而取决于他的终身学习。表面上看,学校和家长卷孩子成绩是为了孩子的未来,实际上是对孩子成长规律的一种忽视。我退休前在高校教教育社会学和教育心理学,我认为现在的基础教育走偏了,以分数为考核指标层层施压,教育局考核学校,学校考核老师,老师拼命卷学生,压力最终都传导到了孩子身上。本意是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实际上那么多孩子抑郁,他们不仅输了,还病了,成为当下严重的社会问题。 @谷先生老师:现在不少学校和家长把孩子时间“结构化”,争分夺秒,认为时间就是分数,学得越多越好、越快越好。可并非所有孩子都扛得住这种高强度竞争。
孩子就像种子,有的适合春种秋收,有的则需要更长时间扎根生长。“慢热型”孩子学得慢,理解新知识要更多时间。但大家都争分夺秒往前冲,孩子稍有落后,就会遭到家长和老师的催促、批评。长此以往,孩子会自我怀疑:“我是不是比别人笨?是不是永远追不上?”负面情绪不断堆积,自信心如漏气的气球般干瘪,对学习的兴趣也消散了。
还有“创造型”孩子,他们满脑子奇思妙想,是创意无限的小宇宙,热衷于自主探索,看问题视角独特。然而,标准化教学,如同无形的枷锁,禁锢了他们的思维。题目有标准答案,解题有固定套路,孩子只能按部就班套公式、做计算,没有发挥创造力的机会。原本灵动的思维变得刻板僵化,好似被剪断翅膀的鸟儿,困在狭小的笼中,难以展翅翱翔,这多令人惋惜啊! @严玲(嘉木学校五年级班主任)
03“不卷”是为了有力量走得更远更好学生:嘉木学校在玩得好和学得好之间找到了很好的平衡点,老师教得好,我们玩的时候尽情地玩,学的时候就扎实地学。这里不搞“题海苦战”那一套。课前在家自主预习,先对知识有个初印象。课堂上,老师主要是启发和引导,聚焦我们预习后的疑惑,答疑解惑。我感觉学习变成了一种娱乐,越学越自信。老师和同学们的素质都很高,对人友善,老师和蔼可亲,我很喜欢这种能好好学习又不卷的状态。@小睿

几名小学生在校园沙池自由玩耍
我们跟老师、校长之间有问题敢问,有事情敢说,互相尊重、理解。我们数学老师是六年级上新调来的,他刚从应试教育学校过来,看我们就像看一群“哪吒”。我们就主动去找校长反映了这个情况,老师很快就转变了教学方式,我们也从“哪吒”变成了“敖丙”。学校教育注重深化我们的自我认识。当一个人拥有充分的自我认识、意志力、专注力、主动性以及对社会的认知之后,就能正确看待学习问题,也有信心处理一些难题。我感觉我现在是想卷就卷,不想卷就不卷,我主宰自己的生活。@阿乐嘉木学校很注重生活教育,每个月都有半天的时间专门学烹饪。我即将一个人去美国读初中,我有信心顺利度过语言关和生活关。洗衣、做饭这些对我来说都没问题,我做饭也还挺好吃的。所以,即使我要一个人去美国读书,以后还要面对其他困难,我都有信心应对。 @Jane老师:有些家长说我们学校的教育自带疗愈功效,是因为我们更注重引导孩子感知世界,培养他们的觉察力、感知力。从一定程度上讲,这远比孩子做一张试卷得100分更能够帮助到他。他需要学习感知周围环境的好与坏,别人现在是急促的、舒缓的、难过的还是平和的。我们从来不支持孩子很会看脸色,但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当中没有眼色,未来他会遇到很多困难。我们通过艺术教育、艺术疗愈以及不同形式的教学方式,去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维持情绪的平衡,实现头、心、手的平衡和稳定,从而完善人格。@刘超(嘉木学校艺术老师)

学生在嘉木学校的校园里爬树
要看得见孩子身心的发展情况,抓住合适的“教机”,因势利导,“长善而救其失”。通过整理书包、整理课桌、扫地等小事情,构建孩子的自信心,借由培养他的生活能力去提升他的学习能力,引导他们向事、向人、向书本学习,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孩子静定的能力。同时通过每天放学前的复盘,总结一天收获了什么,有什么困难,美的发现是什么,让他们知道首先是做人做事,其次才是学习;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助力他们在热爱与兴趣的引领下,健康、快乐地成长。在我班上,像小成这样的学生有6个,家长们一度提出担忧,觉得课堂教学会被干扰,全班孩子都要受影响。我做通了家长们的工作,因为孩子长大后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暂时遇到一些有“问题”的孩子,不仅不会影响他们学习,还会给他们学习与人相处、助人助己提供机会。事实也的确如此。 @严玲(嘉木学校五年级班主任)六年小学教育最主要的作用是为未来蓄力,为青春期、初高中六年积蓄力量和勇气。现在的问题是,很多孩子在小学六年不仅没有积蓄力量,反而力量被耗光了、很弱了,没有力量去支持到他的初高中,各种各样的状态都会呈现出来。 @包瑞(嘉木学校校长)主持人说
长期以来,“鸡娃”“内卷”等现象已成为教育焦虑的代名词,教育内卷呈现不断泛化的趋势。从卷成绩、卷特长到卷培训班、卷学区房,促使教育成本隐性增加,加重了家长们经济与精力的负担,也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内卷本质是一场残酷的“零和博弈”。高强度的内卷会打击孩子的自信、违背正常的身心发展规律。长此以往,孩子们极易陷入迷茫,失去对学习的热情与探索未知的勇气。更重要的是,未来社会更需要孩子具备创新思维、合作能力、抗压能力。这意味着,我们的教育理念与方式亟待转变。
监制:卢刚 | 责编:陈改 | 校对:张慧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