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天气再度升温,为何体感温度总比天气预报高?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8 14:52:00    

本文由作者参加九派新闻“九派圆桌”直播《高温会是未来夏天常态吗?》讨论时的发言转录整理而成,发布前经作者审阅。

文 | 杨澍(比利时法兰德斯技术研究院研究员)

图源视觉中国

【1】为何人们时常感觉,农村比城市凉快?

我这几年在欧洲,发现这两年当地几乎每年都会遭遇热浪,如今热浪已成为欧洲备受重视的自然灾害。

这两年的热浪有三个明显特征:

一是持续时间越来越长。以前热浪可能就一两天,现在动辄持续一周。其实热浪中,白天高温未必最有害——比如白天35度,但若夜间能凉快下来,人体还能适应;可要是夜间温度也超25度,或是连热好几天,人体就无法有效降温了,这种持续热浪对健康损害极大。

二是强度越来越高,简单说就是温度一年比一年高。

三是来得越来越早。以前热浪多在7、8月,现在6月就可能出现。比如今年6月,荷兰、比利时、德国等地就有一周气温超30度。这种“早到的热”会对人体健康等多方面产生影响。

欧洲热浪的主要驱动因素和国内类似,都是气候变化(即全球变暖)。不过聚焦国内,除了气候变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城市化与土地利用变化——这一点在欧洲不突出,因为当地城市已成熟,建成区没有大规模扩张。

但国内建成区扩张明显。比如有些老人,以前住农村觉得凉快,后来搬到城里,或是城市扩张到了原来的住处,就觉得热了。因为原本裸露的土地变成水泥地,硬化水泥地的热效应,会让城市地区比农村地区的气温更高,尤其是在夜间,这就是城市热岛效应,它与建成区面积密切相关。再加上气候变化导致的基础气温升高,热感就更强烈了。国内城市规模普遍比欧洲大、发展更快,以北京为例,我们模拟发现,其日间城市热岛强度(城市中心与郊区、农村的温差)可达2.5℃,夜间甚至能到8℃——这意味着郊区可能凉爽,市中心却会有强烈热感。

所以,高温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气温升高,二是城市化进程引发土地利用变化。

【2】为何体感温度总比天气预报高?

很多人疑问,高温天气预报可信吗?为何体感温度总比预报高?这里要区分体感温度和气温。天气预报的“气温”有严格标准,测量设备需放在通风遮阴的百叶箱里(距地面2米),周围得是草地。这是世界气象组织的规定,目的是方便跨地区、跨时间对比。比如,北京阳光下测39度和阿姆斯特丹树荫下测25度,不能直接比较。同理,现在草地上测39度和十年前水泥地上测40度,也不能说明“现在更凉快”。固定测量条件,才能横向(不同地区)和纵向(不同时间)比较,这就是测气温的意义。而体感温度受太阳辐射、风、湿度、地表反射热等影响,和气温本就不同。

网上有网友发截图,说国外天气预报APP报40度、国内报39度,其实国外APP标的是“表观温度”(即体感温度)。体感温度算法多样,不同地方标准不同,但国外APP的“气温”数据和国内预报其实差不多。有些网友可能没注意“表观温度”字样,或是故意哗众取宠没有截取完整的app界面。

还有人说在家门口或马路上用测温仪测出50多度,质疑预报的30多度——其实50多度测的是“地表温度”,它取决于表面材质(比如铁板在太阳下能到80度,能煎鸡蛋)。比较时得“同类相比”:地表温度对地表温度,体感温度对体感温度,不能拿气温和后两者混为一谈。

体感温度受湿度、太阳辐射、风速等影响。既然大家关注体感温度,气象部门和发布平台或许可以多提供这类数据。用体感温度作为参考虽未必更科学,但有可行案例:比如美国军队有些钢铁厂使用“黑球湿球温度”(综合太阳辐射、风速、湿度的指标)作为体感温度指标——若达到37度,人体无法排汗,基本是致死温度;超过某阈值,就需停止室外劳动。这值得决策者考虑:是否发布更多体感温度数据,或据此制定劳动规章。

【3】什么是天气预报,什么又是气候预测?

不管是天气预报还是气候预测,讨论天气或气候过程时,有个重要因素必须考虑——尺度。

什么是尺度?举个例子:从空间上看,在家门口泼盆水,能让一小块地方立刻变凉快,这是极小尺度;但这盆水对全球天气毫无影响,所以全球尺度下无需考虑。从时间上看,早上泼水让门口凉快一会儿,可放到一年的时间里,这毫无影响。因此,不同尺度关注的物理过程不同:天气预报要考虑大气环流等因素,而气候预测的时间和空间尺度更大——次季节预报可能涉及几个月,传统气候模型则覆盖几十年。单独看一两年,年际变率很大,气候预测通常要看几十年的平均情况。这是两者的第一个区别:关注的物理过程不同。

第二个区别是,气候预测比天气预报多了“情景”的考量。“情景”即英语里的“what if”(如果……会怎样),核心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方式。比如,若全球达成协议全力减排(像巴黎协定),甚至实现碳中和,100年后的气候,肯定和“不减排、放任排放”的情况不同。因此,气候预测要纳入不同排放情景——作为科研人员,我们无法左右人们的选择,只能列出各种可能的结果供参考。

这也导致两者结果不同:天气预报基本是基于当前情况的外推,比如说明天下雨,准确率很高;但气候预测要前置不同情景,比如减排或不减排、减排力度大小的不同结果。

【4】全球气温变暖,北极熊和人类还好吗?

我们之前对北京做过模拟:以2011—2020年为基准,在“中等排放情景”(有一定减排,但力度不大)下,2051—2060年的气候会有明显变化。

基准期内,北京每年35度以上的高温天约30天;到21世纪中叶,这一数字会翻倍至60天以上。更关键的是夜间高温:过去最低气温超25度的夜晚有70多天,未来可能增至120多天。也就是说,届时北京中心区若不开空调,一年可能有四个月晚上热得睡不着,对健康影响极大。我们定义的“热浪”(白天高温、夜间低温均超阈值,且持续三天),过去每年20天,未来可能达40天,相当于每年有一个多月都在经历“昼夜连热”的热浪。可见,城市高温问题亟待重视。

从全球视角看,高温的影响更广泛。比如冰川和海冰融化:北极夏季原本有航道,未来部分区域可能永远无法通航;生态系统中,北极熊可能因爬不上冰而饿死。我在冰岛的五年里,亲眼见过著名的索尔黑马冰川持续退缩——以前从路边走十分钟就能看到,后来要走半小时、一个小时。冰岛领导人常带外国政要(比如德国总理默克尔)参观这里,直观展示气候变化的影响。

全球变暖的连锁反应还有很多,背后机理需深入研究。比如前几年国内冬季寒潮增多,有人疑惑“不是全球变暖吗?怎么寒潮变多?”其实这可能与变暖有关:北极原本有西风急流“屏障”困住冷空气,变暖让“屏障”变弱,冷空气便南下——北极冷空气虽稍变暖,但仍比我国冷,因此引发寒潮,且这类情况可能越来越多。

再比如台风,模拟显示,气候变化会让中国地区的热带气旋总数减少,但强热带气旋(如台风)会增多。这对沿海甚至内陆地区来说,防汛防洪将是重大挑战。

还有新兴研究领域:气候变化对虫媒疾病和人畜共患病的影响。虫媒疾病如蚊子传播的疟疾,蚊子喜热喜湿,变暖可能让其增多;人畜共患病包括SARS、COVID-19等,研究显示,气候变化叠加土地利用变化,会增加人类与野生动物的接触(比如野生动物迁徙),可能加剧疾病传播。不过这一领域较新,相关事件刚发生不久,结论尚未定论。也有研究(如比利时)认为,蜱虫传播的莱姆病可能随气候变化减少。总之,这些影响非常复杂,需要更多关注和研究。

文:九派新闻记者 覃钰钰 实习生 丰琬晴

【来源:九派新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