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浙江省教育厅_媒体关注】
桐乡市濮院茅盾实验小学每月举办营养与健康微讲堂,由营养师、校医为学生讲解合理膳食的重要性;台州市路桥区路南长浦小学打造游戏化体育项目,让学生在玩中体会到运动乐趣;温州市轻工职业学校针对不同专业学生量身定制课间操……随着“健康第一”理念落地落细,省内越来越多的学校意识到,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势在必行。
各地各校如何健全机制,精准实施体质干预,全力保障学生体质健康?从中积累了哪些实践经验?近日,记者进行了一番走访调查。
运动加餐食,减脂“大作战”
今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多部门启动为期3年的“体重管理年”活动。实际上,不少学校在进行体质提升专项工作时,早已将目光对准了校内的“小胖墩”。
早在2023年4月,金华市东苑小学就注意到了校内学生的肥胖问题,组织起葵娃健康加油站训练营,共有120名超重学生入营。在3个月的训练周期内,学生与家长一同制订运动和饮食计划,并由家长在健康管理手册上进行每日打卡,记录孩子当日体重。每周,这份手册会上交给班主任进行查阅并评价。第一期训练营结束后,副校长张惠芬惊喜地发现,有80名学生的体重明显减轻,最多的达7公斤。训练营带来的正向影响,在五年级学生项子航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通过保持运动习惯,曾经还是“小胖墩”的他,如今已是校篮球队的主力。
有了成功经验后,学校于今年3月底启动了第二期训练营。本期训练营意在提升学生体质状况,倡导全校学生积极参与。“我们希望能借此树立起学生健康运动的意识,在全校营造出浓郁的运动氛围。”张惠芬表示。
眼下,省内各校正换着花样,努力让“小胖墩”动起来:海盐县横港小学推出全县首个健康训练营,为超重学生定制个性化科学瘦身方案;绍兴市上虞区鹤琴小学教育集团天香校区鼓励学生利用课间15分钟增加运动量;金华市秋实学校秋滨小学校区开展“明眸健身”健康大行动,旨在通过运动降低各班肥胖率、近视率……
为让“小胖墩”能甩掉肥肉,许多学校也在“吃”上下功夫,陆续推出食堂健康餐。记者了解到,校园版减脂餐往往存在一大痛点:虽然营养低脂,但不合学生胃口。
杭州市实验外国语学校高中部智格校区于去年年末推出的健康餐,则在营养与美味中寻找到平衡。该校餐饮研发部总监、营养师牛环东向记者介绍,每份健康餐均含有23种食材,以优质蛋白为主。为改进口味,食堂特地购置了万能蒸烤箱,让食材保持原汁原味。牛环东注意到,部分学生以前不爱吃西蓝花等蔬菜,现在也能大快朵颐。
除了改用健康餐,学生们的饮食观念也在发生积极的变化。杭实外学生谢泰宇说,在每学期开展的1~2节健康饮食引导课上,他学会了如何在减脂期合理安排饮食结构,并依靠运动与饮食成功减重。安吉县第七小学教育集团塘浦校区的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扭转不良饮食习惯:有些偏爱高碳水饮食的学生,现在意识到摄入过多碳水容易发胖;有学生改用先吃蔬菜再吃米饭的进食顺序,并借此实现减重。
习惯“养成术”,运动有乐趣
除了针对“小胖墩”的体质干预,不少学校还面向全体学生,探索如何有效激发大家的体育锻炼兴趣。
浙江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何黎明是体育教师出身。在近30年的授课中,他观察到,高中生未必能充分意识到健康体质的重要性。“对这个阶段的学生而言,最要紧的是要让他们离开课桌,在运动中感受到多巴胺带来的快乐。”
作为一所体育强校,浙大附中多年来保持着“天天跑操,周周跑山,年年跑湖”的课外活动模式。“周周跑山”是学校一大体育特色——该校玉泉校区各年级学生每周都要跑一次与学校相连的宝石山。高一学生解雨凡一开始跑的时候,还有些跟不上。近一学年下来,他明显察觉到,身体素质比刚入学时好了不少。学生钱吕宸对运动带来的快乐有更深感触。“学校的课外活动模式不仅让我在篮球场上‘续航’得更久,学习压力也能在运动中得到释放。”
除了有趣的课外活动,数字信息手段也为体质干预注入新活力。宁波市体育教研员马杨旭认为,将数字信息技术深度融入体质监测、评价等各环节,能进一步引导和激励学生保持锻炼兴趣,优化锻炼方式。
据了解,宁波部分学校正在开展“AI智能操场”首批试点。“AI智能操场”各处均安装有具备AI视觉分析技术的自助测试套件。学生只需在运动前进行人脸识别,随后系统即可自动监测运动成绩,并实时分析反馈体育运动姿态等关键指标。在马杨旭看来,这能帮助学生直观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不足。
宁波市正始中学则聚焦于将评价环节作为革新切口,借助数字化手段激发学生运动积极性。2017年,学校开始实践滚动式增值评价机制,即收集学生在每学年初、末的两组体测数据,通过一套增值评价模型计算出该生的努力程度。该校体育教师姜年军介绍,该数值将在学生学年末的体育考试分数中占一定比例,还被纳入班级体育教师教学质量与班主任管理水平评估。经过近8年的实践,姜年军认为,该套增值评价机制搭配上校内独有的体质统测方式,“进一步调动起学生增强自身体质的内驱力”。
家校社联动,共筑“加油站”
推动学生体质健康长效发展,家校社协同联动机制不可或缺。“学校持续加强家校共建,是促进学生真正动起来的长效途径之一。”马杨旭在调研中发现,在体质干预上,家校关系在小学阶段往往更为紧密,而初高中阶段受课业压力影响则相对薄弱。因此,他认为,初高中学校应主动作为,扎实推进家校共建工作。
一直以来,温州市轻工职业学校积极引导家长参与校内体育活动,构建起家校共建的育人体系。学校产教融合中心主任叶志纲介绍,该校学生每日在规定时间段内须使用“运动校园”App进行跑步打卡,家长可以通过手机查看孩子当日的跑步公里数及配速。App还可依据学生体测各项数据形成个人体质健康档案。此外,学校还定期开展家庭指导活动,有针对性地科普体质健康知识。
在叶志纲看来,当前,家长忙于工作、学生忙于学习,亲子间普遍缺乏交流。叶志纲介绍,加强家校联动以来,不少学生都会在课余与家长一同运动打卡。
正因重视体质干预上的家校共建,张惠芬对其带来的益处颇有体会。很多家长自愿参与第二期健康训练营,自带运动器械,并承担起维护秩序的责任。金华市东苑小学五(10)班班主任汤艳萍感到,家校共育的科学健康观正在越来越多家长的心中生根发芽。自她于2023年组建班级“向阳悦跑团”后,每逢“悦跑”日,家长总是积极参与。晨光里家长与学生一起奋力向前奔跑的场景,总让汤艳萍动容。
除了加强家校联动,一些学校也致力于拓宽合作边界,将联动的触角伸向社会。浙大附中就借助地理优势,于2022年与浙江省黄龙体育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得益于此,黄龙体育中心成为学校开展网球、壁球等体育选修课程的教学场地。此外,学校每年春季的阳光体育节也搬至黄龙体育中心体育馆举行。“浙大附中将持续拓展体育育人渠道,打造‘校内+校外’协同育人新模式。”何黎明表示。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