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鄂西茶乡见闻:“守着茶园也能过上好日子”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5 11:07:00    

新华社武汉4月5日电(记者黎昌政)晨雾未散,鄂西武陵山深处已跃动着采茶人的身影。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明前茶采摘加工进入一年中的“黄金期”,茶农们忙采摘,工厂忙加工,处处可见动人的“春忙图”。

早上6时许,巴东县沿渡河镇红砂村56岁的村民李元翠和丈夫匆匆吃完早饭,挎着茶篓来到离家不到一公里的生态茶园。

整齐的茶垄上,一株株嫩芽惹人喜爱。“和老伴比着采,手快才能多挣!”李元翠说。她穿行在茶垄间,手指翻飞,嫩绿的芽尖如雨点般落入竹篓中。

李元翠家2016年开始种茶,现有6亩茶园。受冬旱影响,今年茶树出芽量减少,但电气化茶厂稳定的收购价给她吃下了定心丸。“每天可采七八斤鲜叶,有300多元进账,6亩茶园今年能挣1.2万元。”她说,尽管收入不算高,可自己和丈夫年纪大了,在家门口能挣这么多钱,“知足了”。

明前茶是茶叶市场抢手货,采摘要抢时间,加工也要抢时间。

19时左右,一辆辆满载鲜叶的车辆,陆续从山间小道驶入恩施州巴东神农硒茶叶有限公司厂区。制茶车间里,杀青机精准控温锁定茶香,揉捻机匀速旋转塑形,监控屏上,含水率、发酵度等参数实时更新。

2025年3月17日,巴东县沿渡河镇红砂村村民在采摘春茶。新华社发(龙家红 摄)

“3月11日开始生产,4个工人每晚可加工鲜叶4000余斤。”茶厂负责人朱自斌说,杀青、揉捻、摊凉、烘干等每一个步骤都至关重要,都会影响茶叶品质。

2018年茶厂建立之初,采用烧液化气的老式制茶设备,仅生产绿茶,生产高峰期一天要换五六瓶液化气,不仅麻烦,生产出来的茶叶品质也不稳定。

“那时一年只能做一季春茶,老式制茶设备生产的茶品质不高,卖不了好价钱,导致鲜叶收购价格很低。因为茶厂生产不了红茶,作为红茶原料的夏茶、秋茶都收不了,客观上造成了茶叶资源的浪费,农民的收入受到很大影响。”朱自斌回忆道。

转折源于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的两次援建。2020年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将茶厂纳入定点帮扶项目,先后捐赠240万元建成两条全电气化生产线,一条用于生产绿茶,一条用于生产红茶,结束了茶厂只能生产绿茶的历史。

这两条生产线自动化程度更高,茶厂生产效率和产能大幅提升,茶叶加工质量也更有保证。如今,茶厂生产时间从原来的3个月延长到8个月,年茶叶收购量从3万多公斤增至近20万公斤,年干茶产量从1万多公斤跃升至5万公斤,春茶、夏茶、秋茶“三季飘香”,带动周边红砂、杨柳、枫木、舒家槽、童家坪等5个村庄3200多户茶农增收。

“守着茶园也能过上好日子!”舒家槽村驻村第一书记彭庆科说,电气化改造不仅突破了茶叶加工瓶颈,更重塑了产业生态,村民种茶的积极性普遍提高,茶叶已成为助力鄂西乡村振兴的关键产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