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战略引领新型工业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制造业正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加速转型升级。如何面对全球绿色经济新赛道?企业怎样以智能化升级赋能循环经济发展?在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机遇期,企业如何构建可持续核心竞争力?近日,《中国企业家》记者专访了龙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连健昌。
记者:当前国家大力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相继出台,龙竹科技如何把握这一战略机遇?
连健昌: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21年发布的评估报告,在全世界总计生产出的92亿吨塑料制品中,约有70亿吨成了塑料垃圾,而这些塑料垃圾的回收率不足10%。作为绿色、低碳、可降解的生物质材料,竹子在应对全球禁塑、限塑、低碳、绿色发展领域大有可为,而我国是世界上竹子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正迎来绿色产业革命的战略窗口期。
龙竹科技成立于2010年4月,是一家以竹为主材,专注于竹材料研发、产品设计、生产、自主品牌建设及产品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公司产品涵盖收纳置物、餐具、园艺、家具等诸多系列。公司坚定“以竹代塑、以竹代木”的发展战略,坚持走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及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低产能的生产方式,以保护环境为己任,践行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努力推动和实现碳中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记者:在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龙竹科技如何形成核心竞争力?
连健昌: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必须走差异化创新之路。龙竹科技将“守正创新”作为企业核心价值观,在持续巩固现有业务的基础上,近两年将战略重点转移到材料创新上,跳出了过去行业低端产品的红海博弈,转而开辟新的价值高地:通过对竹材的深度研究,探索竹与钢、木材、陶瓷等多种材料的结合,制造更易于市场接受、受众范围更广的竹产品,打开竹产业的“另一扇窗”。
公司自主研发出无刻痕式竹展开、高硬度竹青皮薄片分离、超薄纵向竹材刨切等新技术,突破了竹材料传统按生长周期、颜色分类的粗放模式,转而按更稳定的指标材料密度分级,使其物理性能可控化、标准化,从而不断涌现出新的应用场景,扩大行业市场份额。
目前,公司开发出了缠绕式竹吸管、竹青皮衣架等“以竹代塑”类新品;竹材正交复合板等“以竹代木”类产品,将应用于家具、地板、车箱板等场景;通过持续改性和技术攻关,朝着“以竹代钢”、精细化工领域迈进。截至2024年,我们已获得“以竹代塑”“以竹代木”新系列产品相关专利92项。
我们的逻辑是通过这些核心竞争力转化为产品力,继而将产品力转化为品牌力,推动竹产业实现转型升级。未来,行业传统“价格战”将让位于“性能战”。
记者:国家提出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和技术改造,龙竹科技在这方面有何突破?
连健昌:在人工智能成为新质生产力核心引擎的当下,数字化转型已从企业的选修课升级为必修课,唯有将AI深度植入研发、生产、运营全链条,方能在高质量发展赛道抢占先机。
目前龙竹科技成立了专门的自动化团队,在材料生产端通过数据分类取代过去的经验分类,以保证材料的稳定性,适应后期工业化大生产;在市场环节建立各渠道的数据库,在原材料性能和市场需求两端进行大数据排列组合,形成最佳的材料组合,让产品单位价值达到最高。
AI技术让竹材加工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让传统工艺与智能时代的新质生产力相结合。
记者:如何看待当前民营经济发展机会?对企业转型升级有何建议?
连健昌:党和国家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各地提出扶持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给行业创造了许多机会。与此同时,企业作为经营主体,也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
当前全球产业链深度调整,为技术密集型企业创造了“换道超车”窗口期。在此过程中,企业应发展内生动力,加速人才结构升级、加速市场响应、发现海外市场补位机会……企业只有快速迭代创新,才能在快节奏变革中生存下来。
我们将继续深度融入国家“双碳”战略,将绿色创新转化为市场优势;以跨界思维突破行业边界,用高分子材料等加工技术改造竹加工行业,共同推进产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中国企业家》记者 谭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