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的实验室里,一根柔性电极正悄然改变着一位癫痫患者的命运——他不动手,仅用意识想“苹果”,监护仪上的脑电波划出一道雀跃的曲线,屏幕上就会实时解码出“苹果”两个字,一旁的机械手接到指令后便将苹果送到他的桌前。
这并非科幻电影场景,而是脑虎科技正在推进的侵入式柔性脑机接口临床试验。
2月17日至21日,成都市投资促进系列活动走进长三角地区。上海脑虎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国内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头部企业,成为此次考察的重点企业之一。
这家中国硬科技企业,不仅在全球率先实现汉语语言实时解码突破,未来还将依托成都“产学研医”协同创新生态加速产业化进程。
这里正在发生的,不仅是硬科技的突围,更是一场关于生命尊严的“温柔革命”——当技术能感知那些说不出口的话与需求,或许就是脑机接口带来的颠覆性改变。

上海脑虎科技有限公司展示的柔性脑机接口产品
翻译神经元的“悄悄话”
让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能够表达
“我现在和你交流,是我的大脑控制我的口腔在说话。但有些患者没有这个能力,要如何交流?”
2月19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上海虹桥成信中心的脑虎科技。一见面,脑虎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彭雷就抛出这个平常大家都不会思考的问题,“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用脑机接口将他的想法从大脑‘变成’屏幕上的语言。”
这就是脑虎科技正在做的事——侵入式脑机接口,通过在大脑皮层植入电极,通过高精度采集神经元放电信号,构建起“读写双向”的神经交互通道。“就像给大脑装上‘翻译器’,把神经元的‘悄悄话’转化成机器能懂的语言。”彭雷说。
在临床场景突破方面,脑虎科技聚焦渐冻症、高位截瘫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需求。这类患者虽然大脑功能完全正常,但全身肌肉无法活动。通过脑机接口,患者能够将大脑中的想法转化为外部动作,比如控制电脑、鼠标、轮椅,甚至机器人。

上海脑虎科技有限公司展示的柔性脑机接口产品
让失语者重新“开口”,让瘫痪者用意识“行走”。彭雷介绍,目前已有数十位患者在科研临床试验中重获“表达的尊严”:有人通过意念控制轮椅在病房走廊完成首次“自由行走”;有人用脑电波操作鼠标,玩起了游戏;有人用意念合成汉语实现对话AI大模型。
更引人注目的是其在语言解码领域的全球性突破。当传统脑机接口多聚焦英语环境时,该企业率先攻克汉语声调识别与语义重构技术,解开这些沉睡在大脑中的“方块字谜团”,使中文语境下的“思维转语音”成为可能。
期待与成都的深度合作
为硬科技孕育“最柔软”的创新土壤
这家位于上海的企业,目光却投向了距离黄浦江畔近2000公里外的成都。
彭雷介绍,目前脑虎科技与华西医院、四川大学等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未来,企业计划进一步深化与合作伙伴在临床研究等领域的合作,推动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的应用与落地。“我们也非常期待接下来与成都有更大规模的合作。”
为何选择成都?在彭雷看来,脑机接口是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的交汇点,而成都是三链齐备的城市。“我们用集成电路做电极,用生物制药做成器械,用人工智能来解码脑电波,这三个能力,成都都有。”彭雷说,“这种全链条产业资源,让成都在硬科技竞争中具备了抢占先机的底气。”

2月19日,上海脑虎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人员正在研发产品
除了产业资源的优势,成都还拥有强大的科研和临床能力。彭雷说,华西医院的科研和临床能力为脑机接口技术的医学应用提供了重要支持,四川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学术资源也为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同时,他还对成都的营商环境感触颇深。“无论是基础科研的投入,还是企业在落地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政府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彭雷说,成都对于企业合作持有非常开放的态度,对于企业非常有吸引力。

2月19日,上海脑虎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人员正在研发产品
就在采访地点,一个脑机接口实验场景正在悄然展开。一只小老鼠头上插着侵入式脑机接口,柔性电极无声无息,像一尾银鱼游入大脑的深海。屏幕上,实时跳动的脑电信号仿佛在诉说着大脑深处的秘密。一旁的大屏幕上写着“人类大脑是宇宙中目前已知最复杂的事物,我们所做的将是一件非常困难且充满挑战的事业”“星河浩瀚,我们一路向前”……
红星新闻记者 彭惊 摄影记者 王效
编辑 于曼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