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全球财经连线|“一行一局一会”重磅发声,金融政策组合拳稳信心、稳预期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7 20:49:00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李依农 上海报道

央行宣布降准降息

5月7日上午,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有关情况。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发布会上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将加大宏观调控强度,推出10项政策,进一步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如何看待央行在当前时点宣布降息降准?当前外部环境仍不稳定,降息会否加大人民币汇率的阶段性贬值压力?央行在稳汇率与宽货币之间将如何平衡?我们来连线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

降息降准有力对冲外部波动

王青:我们认为,在当前时点宣布降息降准,释放了货币政策加力稳增长的清晰信号,能够有效激发企业和居民融资需求,扩投资促消费,提振市场信心,是当前对冲外部波动最有力的手段之一。

两个货币政策“大招”再次同时出手,表明今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开始在稳增长方向全面发力。这也是今天宣布的一揽子货币政策措施中的“重头戏”。

降息不会给人民币汇率带来贬值压力

王青:在政策的影响方面,本次降息不会给人民币汇率带来贬值压力。过去一段时间的人民币走势已反复证明,经济基本面而非中美利差,才是决定人民币汇率的最主要因素。债市方面,综合去年四季度以来债市收益率大幅下行,以及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与政策利率利差的一般规律,我们判断当前债市已在较大程度上透支了本次货币政策调整,这就意味着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现有水平上进一步走低的空间不大。事实上,这也符合监管层遏制长期收益率过低可能给一些金融机构带来期限错配和利率风险的政策取向。总体上看,后续长债收益率将稳中有降。

除了降息降准之外,我们看到,央行此次在结构性货币政策领域推出的政策措施较多,一方面体现了政策的精准性,同时也表明货币政策会坚守“适度宽松”基调,不搞大水漫灌。

货币政策在“适度宽松”方向有充足空间

王青:展望未来,外部环境急剧变化带来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评估,中美经贸谈判也将经历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在国内物价水平偏低的背景下,预计下半年央行还会继续实施降息降准,初步估计全年政策性降息幅度会达到0.6个百分点,降幅较2024年扩大0.3个百分点,全年降准幅度将达到1个百分点,降幅与2024年基本相当,而且后续央行有可能恢复公开市场国债净买入,替代降准向银行体系注入长期流动性。综合各类因素,接下来货币政策在“适度宽松”方向还有充足空间,能够为有效对冲外部波动、稳定宏观经济运行提供关键支撑。

金融监管发力八项增量政策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在发布会上表示,将推出八项增量监管政策,聚焦房地产融资、小微企业支持、保险资金入市及科技金融等重点领域,进一步畅通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渠道。当前市场信心仍在修复过程之中,如何看待金融监管部门此时加码推出八项增量政策?多项政策指向科技、民营、小微企业,资本市场如何为这些重点领域提供更多支持,这一轮组合拳又将如何影响市场风险偏好?一起来看看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怎么说。

政策加码为市场信心托底

田利辉:当前市场信心还处在恢复阶段,金融监管部门此时加码推出八项政策,是基于对冲外部风险,巩固回暖势头,提振市场信心这三重考虑。

首先来看,外部压力确实在加大。大家可能最近关注到中美关税摩擦又有新动向,地缘政治风险也在上升,这些对于我们的外贸企业、资本市场的情绪都形成了压力。如果政策不加把火,外部冲击可能会传导到国内市场。而且,内部信心也还需要再添一把柴。这个时候推出政策就像给市场吃了一颗定心丸,告诉大家金融体系有着足够的工具托住经济基本盘。

此外,当前A股估值处于历史低位,保险资金入市、并购贷款放宽等这些政策就像是给市场雪中送炭,既能引入长期资金来缓解抛压,又能让优质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来强身健体。此时发力,政策效果更容易事半功倍。

金融政策护航科技小微成长

田利辉:政策重点支持科技民营小微企业,这对于资本市场能够起到的作用,可以说是既“送水”又“修渠”。对科技企业推出科技保险专项政策,扩大科创债券发行,相当于给这些企业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再比如,允许保险资金更多投向股市,尤其是放宽对高股息蓝筹股、优质成长股的限制性,就是让耐心资本进来、向市场引入一股活水,直接降低科技企业的融资成本,推动估值的修复。

再说修渠。像修订并购贷款规则,支持企业通过并购整合做大做强。过去,不少好项目因为估值限制而卡壳,现在政策放宽后,预计像新能源、半导体等领域,会涌现出更多强强联合的案例。这不仅能够提升产业竞争力,还可以让投资者看到实实在在的成长空间,也自然更愿意进入到市场当中。通过修渠来获得更多的活水进入市场。

可以说这一套政策组合拳短期看是“及时雨”,能够缓解企业现金流的压力,稳住股市楼市。长期来看是“先手棋”,通过金融活水滋养科技小微这些经济新苗。如此,我们中国的经济韧性会更强,高质量发展的底气也会更足。

资本市场改革加速推进

证监会主席吴清则围绕资本市场的中长期建设发布了四项重要举措。吴清还强调,中央汇金公司在前方进行强有力的操作,中央银行作为后盾,这样的“类平准”是全世界最有力的平准机构。值得注意的是,发布会期间,A股早盘上涨,午后涨幅则有所收窄,市场情绪仍显谨慎。如何评估政策对市场预期的实际稳定作用,能否转化为有效提振?本轮政策中对科创企业和股权融资的强调,是否有望引导资金进一步向“新质生产力”方向配置?我们来听听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范若滢的分析。

稳定市场预期是政策主基调

范若滢:本次推出的一揽子金融政策包含的内容很多,整体来看,稳定市场预期是政策的主基调。

当前全球环境不确定性上升。一方面,美国关税政策干扰下,全球经济增长压力加大,我国面临外需减弱、出口压力增大的挑战。另一方面,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压力加大,我国市场面临的外溢风险也在增大。

此次推出的一揽子金融政策,表达了我国政府强化逆周期调节的信心和决心,既能够积极应对外部的风险,积极强化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同时也有利于稳定市场信心。此外,政策支持下,能够通过多渠道向金融市场注入流动性,既能够通过真金白银的买入来减轻市场情绪波动下的一些抛压,也能形成比较好的市场托底合力,稳住市场信心。

将引导资金向新质生产力方向配置

范若滢:本轮政策对科创企业和股权融资的强调,将引导资金进一步向新质生产力方向配置。一是扩大了科创企业的融资渠道。发布会提出,债券市场科技板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而且将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我们看到,当前民企发行的科创债还相对较少,征信应用有限。通过创设新的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将有效降低科创企业的融资门槛和成本,进一步拓宽科创企业的融资渠道,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与信心,带动更多社会资金进入科技创新领域。

第二,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将能够更好地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险资权益配置上限的提升以及私募基金监管优化,都将推动更多的长期资金投向科技创新领域,吸引社会资本的跟随。

第三,通过制度优化也将进一步提高科创企业的融资效率以及资金投向科创企业的积极性。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节目嘉宾意见仅代表本人观点。)

策划:于晓娜

监制:施诗

编辑:李依农

记者:李依农 杨雨莱

摄影:胡凯文

制作:李群

新媒体统筹:丁青云 曾婷芳 赖禧 黄达迅

海外运营监制: 黄燕淑

海外运营内容统筹: 黄子豪

海外运营编辑:庄欢 吴婉婕 龙李华 张伟韬

出品: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