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山松 问道心——左古山艺术求索之路
□ 江南

左古山,号晋鍹,字空谷,又名安东村人、去执精舍主人,知名学者,艺术家,硕士生导师、教授、美学博士、国家一级美术师。
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复兴美术馆执行馆长、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复兴研究院艺术教育中心主任兼书法委员会主任。中国画院理事、文旅部中西方美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水墨画学会理事、澳门国际青年智库书画院常务副院长、香港美协常务副主席、江苏中国画学会理事、江南大学特聘硕士生导师、景德镇陶瓷大学客座教授、宋庆龄基金会培训中心特聘专家。

《倚杖问松》46cm×69cm 2025年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中国画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承载着中华文脉与精神。
左古山将在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主展厅举办“古山松·问道心——左古山中国画展”,打造一个中国文化与世界对话的平台。

《雪中情》46cm×69cm 2023年
左古山的作品传承中国传统绘画正脉,涉猎古松、古朴山水、中华神话佛道人物造像、写意花鸟。作品笔墨凝练,设色苍浑,线条沉着老辣,古松尤妙,世人称“古山松”。其山水作品的雄浑苍茫,在妙造自然的意境中体现博大的中国绘画的写意精神,山石皴法遒劲,云气流动如诗,既延续宋代山水的气韵,又以虚实相生的布局呼应中国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世博主题。花鸟画将生活之趣味与中国笔墨熔于一炉,承袭中国古人的闲情雅致,又通过留白与构图创新传递当代文人画的审美自觉,让人心驰神往。知程式而不拘程式,通古人而不泥古人,圆融转化,推陈出新,左古山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国画写意之道。

《独坐雪松中》46cm×49cm 2025年
初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左古山幼年长于青山绿水的苏北乡野,梦逐白鹿于青崖之间。童稚之年,当孩子们追逐打闹、奔跑玩耍的笑声一路飘过,他的身影却像一幅远远的背景:永远拿着一根树枝或一块石头,低着头在地上画画。
家中察觉到了他对书画的天生热爱与掩藏不住的艺术天赋,决定支持他系统地学习。恰逢迁居,左古山便随家人一起来到古城淮阴(现淮安市),得到了更多观看名胜古迹、书画展览,学习名家高作,与书画家们交流的机会,这让他无比珍惜。

《不似阿罗汉》46cm×69cm 2025年
忆及往事,左古山十分感激曾倾心帮助过他的书法启蒙老师:一生淡泊名利的楷书大家戚庆隆先生。搬到淮阴后,左古山家恰好与戚先生做了邻居。平易近人的戚先生对这样一个寂寂无名的爱书法的小孩子十分温和,有问必答,知无不言,几乎每个周末都腾出时间为这个上门求教的少年点评书作,提携笔意。
在戚庆隆先生的慷慨相授之下,左古山的书法功底逐渐夯实,成为其多年后专攻古法绘画时牢不可摧的基石。
1996年左古山通过高考进入了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原美术系)。完成美术技法与理论的本科阶段学习之后,他相继考入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和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攻读美术学硕、博学位,求学经历成就了他学者型艺术家的特质,他的绘画作品倾注了深厚的学术底蕴。

《罗汉有真身》46cm×69cm 2025年
他回忆学院生涯是至为珍贵的一段人生经历,他至今无法忘记初至南师大校园,见到当年由徐悲鸿远涉重洋自法国运回的大批巨型石膏像时,为艺术之美所震撼的心情。那时,左古山既可于学院中欣赏到傅抱石、魏紫熙等大师的传世之作;又有幸师从范扬、丁方、吴为山等诸位当代名师,聆听教诲。在师长们的悉心教导之下,左古山刻苦研习,逐渐搁下之前备考所学的水彩素描风格,扭转思维,沉潜于自己更喜爱的国画艺术之海洋,迎来了艺术道路的新突破。

《董巨江南山》50cm×100cm 2022年
求索:以书入画,明心见性
“我们当时跟书法班一起上课。书法班是两年招一届,我们一年招一届,我们一班就10个人。”学习中国画,首先自诗词古文与书法艺术这类中华传统文化开始,提升学识修养。左古山从唐楷入手,以欧体、颜体为基,后学汉隶,再临魏碑,并习行书,少纳草书。书学之中,他十分看重“上可窥汉秦旧范,下能察隋唐习风”的魏碑,于此道浸润多年,曾专注揣摩《张迁碑》《石门颂》等名帖,对其精密轻灵、质峻偏宕的用笔颇有感悟,自己落笔间也常有朴拙刚健的金石之味。
左古山认为,越是像《兰亭序》《祭侄文稿》这样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越不能陷入其中,吃透之后一定要及时抽身。“一画就是古人,你跟古人一模一样了,那还有什么意思呢?”他说,“很多人写字就是这样,进去就出不来了。学一下,明白其中道理,就可以出来了,最重要的还是把它吸收到自己这里来。”

《红莲落故衣》50cm×50cm 2023年
黄庭坚与米芾的书法探索对左古山起了重要的指导意义。米芾的“山水心匠自得处高也”,其书法中的骏迈体势与自由放达之道更深深影响了左古山的书法意境,令他感悟到“法无定法,式无定式,因时利导,兆于变化”的兵家之道亦可为书家所用,最终形成了自己“随性、随意、随笔”的率直风格。
书法能力于国画线条勾画的影响力显而易见,画家于国画领悟的精进与否,与其书法精进有着莫大的联系。左古山曾说:“书法决定了中国画家未来的高度。”在鉴赏活动中,故宫博物院著名书画鉴定家单国强先生曾评价左古山的书法功夫深厚,线条笔法与墨法相得益彰,肯定了他在书法上的造诣。

《福寿》50cmx50cm 2023年
探道:溯源寻根,入古出新
于画道上,左古山承袭中国传统绘画正脉,尤擅古法山水。学画伊始,左古山便十分喜爱王蒙,曾细心研习其传世佳作《青卞隐居图》《葛稚川移居图》等,对其久负盛名的牛毛皴与解索皴法颇有体会,创作了诸多以此为师的山水画作。
明朝以降,“华亭画派”代表人物董其昌以佛家禅宗喻画,借鉴北派神秀、南派惠能的禅宗之分,概括归纳了画派的南北分宗,左古山的主体绘画风格便是其中延续至今的南派山水。
清初四王的“仿古”探索集历代绘画大师程式语言之大成,开往后三百余年山水艺术之生面,将中国画的笔墨水平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左古山根据自己的习画经验,总结出从四王入手可以快速进入中国画的领域,进而探知精髓,无需自己逐一钩沉,是十分适用于新学画者的道路。

《慧眼识破红尘梦》46cm×69cm 2025年
但勤学苦练、亲涉高山大川以悟道的苦功是画途中无论如何也无法跳过的。左古山曾数次前往黄山观赏山石古松,远取其势,近取其质,往复摹画,临于一纸,以宿墨法与积墨法的线条与渲染刻画其虬曲苍劲的力量和风骨,立住自己的风格,成就了“古山松”的美名。
“中国画讲究的是笔墨写意,我们叫‘写画’,不叫‘画画’,中国山水是‘写’出来的,不是‘描’出来的,‘描’得太刻意就会囿于匠气,失却灵气。”左古山说。画家必须有自己的创造,有独特的感悟,如果只会照本描摹,与工匠又有什么区别?
“艺术就在于创新和变化。画中的用笔、设色等等都是可以不断提升的,线条也可以更有味道、力道和质量。”左古山说,“在继承之中,因为每个人的个性不同,他们自然是会有创新的,创新是在艺术家不断追求的过程中自然产生的,不是刻意做出来的。”

《醉卧松风》46cmx69cm 2025年
随着习画经验增长,左古山发现,许多画家取得一定艺术成就之后,就会不知不觉地安于现状,陷入因循守旧的困境之中。他不断地对自己提出要求,自我设置一个个时间点,督促自己在限期到达之前攀上预定的目标。“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有时他会连续几个月每天至少画一幅作品,反复锤炼,不断审问内心。
艺无止境,中国绘画追求的崇高境界是没有尽头的,对笔墨精神的一代代传承与凝练提升也是没有终点的,齐白石尚有“衰年变法”的壮举,何况吾辈乎?他认为,唯有摒弃自得自满,时时刻刻警戒,催赶自己保持不可松懈的向上的速度,鞭策自己追赶时代飞跃的步伐,践行文艺工作者以优秀作品滋养人的使命,回应中华民族复兴与东方文艺复兴的召唤,才有可能出离故步自封的陷阱,进入更广阔的艺术境界。
在望:踔厉奋发,担当复兴
中国山水创作是一个永恒而日新的艺术命题。在左古山看来,山水不只是美学上的品位,更有哲学上的思考,所谓“仁智之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君子兼悟山之刚正与水之柔韧。中国的仁人志士都乐于步入自然,感受山水的无声教诲,也乐于开卷品读,在竹帛丹青中感悟高雅的精神洗礼。
左古山始终认为,画者当诚于溯源,以求知之渴求师古人。展子虔设色山水,李思训金碧山水,王维水墨山水,王洽泼墨山水,王希孟青山绿水……中国山水画发展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世代总结累积的典章论著数不胜数,诗书名画比比皆是,均可为后世人攀登助力。

《红衣钟馗》52cmx100cm2021年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如果丢了传统,断了血脉,中华民族就丧失了立身根基,迷失了前进方向。
“国画与书法在中国人心中有特定的地位,大部分中国人都是可以欣赏国画,并喜爱国画的。”左古山认为,书绘中国画是一项有意义的艺术工作,我们的国画艺术家应当多去展示自己,让世界看到中国文化的丰赡昳丽;还要讲出来,让世界了解中华民族以往源远流长、壁立千仞的深厚底蕴,与当代海纳百川、开拓进取的文艺精神。
作为中国的文艺工作者,左古山认为,艺术家应当在中华民族文化的教育宣导方面发挥更大的价值,升华自己的生命价值,而不止于画。书画只是载体,其内涵之深远,要文艺工作者向大众阐述。左古山举例道:比如山水,它本身就有一套脱胎于上古的哲学内涵和美学内涵,这些理论研究总结出的中国文化的美学、中国独到的山水精神都需要我们把它传递出去。

《独坐长松是阿谁》46cmx69cm 2025年
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会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一次机会,左古山认为,艺术作为人类共通的精神语言,天然具备跨越文化边界的特质,在不同文明的对话与交流中,艺术往往是最早突破隔阂的先锋力量。本次日本世博会期间,左古山将在中国馆举办“古山松·问道心——左古山中国画展”,这正是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互鉴与价值共享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