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重庆日报 徐鲲 熊欣怡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这是党中央进一步优化发展空间格局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局上谋势、在关键处落子,不断丰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战略和政策体系,突出抓好这件关乎战略全局、长远发展和人民福祉的大事,我国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持续向纵深拓展,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不断积蓄强大势能。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是一项事关发展全局的战略性举措。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完善国土空间治理体系,推动各项战略举措协同发力,确保重大部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做好顶层设计。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区域协调发展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做好区域协调发展的顶层设计,才能确保区域发展不偏离社会主义的本质,确保区域发展沿着科学的方向前进。要立足整体发展战略,确定区域协调发展长远目标。实现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与东北地区之间的资源协同与要素流通,以经济、产业、地理等要素对全国区域发展进行合理统筹规划,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跨区域协同发展格局,优化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机制。要推动产业协同发展,统筹生产力布局。优化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依据各区域的资源要素现状以及产业发展水平,引导产业在各个区域之间自由流动并整合产业链的上下游资源,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构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能源输送体系,提高资源的运输效率,加强数字信息流通能力。要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健全生态联防联控体系。针对不同区域制定差异化的财政税收政策、产业政策以及土地政策等。建立区域之间的协调机构,便于不同区域之间的沟通,保障区域之间的协作关系。在现有的各地生态调控体系上,对区域生态进行更加合理的规划,完善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的生态保护统一政策并推动相关专项立法,建立健全生态补偿制度,对生态环境进行严格监测和治理,保障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贯彻系统观念,坚持因地制宜。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新征程上,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要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全局。注重经济发展整体性,摒弃“一刀切”的工作模式,发挥系统集成的最大效力,打破区域协调发展地域阻隔。针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政府要全面把握和深入评估区域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分布和储量情况,充分挖掘不同区域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旅游景观等资源。要明确各区域的功能定位。针对区域不同的发展现状与地方特色,政府要确定其在区域经济中的功能角色,明确其在发展过程中的生态保护目标任务;要精准培育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和引导现存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契合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优化营商环境,从而实现产业间的协同发展。要合理优化区域空间布局。构建科学的城镇体系促进产业、资源合理集聚,以此提高城镇协调发展的效率和质量;要划定明确的生态保护红线,在发展过程中严格禁止不合理的开发,重视生态的保护与修复;要加强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在区域中以及各个区域之间的互联互通,在优化区域内资源流动便利性的同时也为区域间的交流互通夯实基础。
促进要素流动,优化资源配置。不同区域之间的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只有突破地域界限,达到充分自由流动状态,才能够产生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内生动力。在要素流动的基础上,资源配置必须科学且合理,才能够发挥出要素流动的最大优势,从而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要在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上应用综合政策来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经济体系,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消除区域的市场分割,防止地方保护主义消解资源配置的效率。在价格、供求、竞争的市场信号下引导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实现高效率的流动和产出。要打破行政区域之间的壁垒。区域内以及各个区域之间要实现协同快速发展,必须破除体制上的隔阂。国家层面要建立跨区域互通协调机构,完善区域协调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合理科学的分配以及补偿机制。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之间需要加强沟通,做到定期协商交流,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要考虑综合因素,以上下联动的方式推进市场的一体化和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经济体系。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补齐制约要素流通的短板,根据不同区域的经济基础和发展需求进行基础设施的合理规划和完善。提升基本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让不同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以及不同社会群体享有均等的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服务等。在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同时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以达到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的目的。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