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五科团队迎难而上,在毫米级解剖间隙中完成高难度转移病灶切除,为晚期复发患者重燃生命希望。
“6年前那场手术很成功,我以为彻底告别了病魔……”当73岁的李阿姨带着复发的检查报告再次走进妇五科诊室时,盆腔内4cm的转移病灶如同定时炸弹,将本该享受天伦之乐的她瞬间拉回残酷的现实。
这一情况让妇五科整个诊疗团队瞬间绷紧了神经,那个曾以为会永远消失的肿瘤,在术后第6年卷土重来。
子宫癌肉瘤作为妇科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素有“沉默杀手”之称。李阿姨6年前接受根治手术后规律复查,均未发现异常。最近1周,李阿姨明显感觉右下肢乏困不适,并伴有下肢肿胀,做了增强CT、PET-CT检查发现,髂血管旁淋巴结考虑转移,显示肿瘤已包裹重要血管神经。
入院后,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西咸院区妇科大主任茹亚、妇五科主任洪玉锋立即组织全院疑难病例讨论。讨论中,大家普遍认为患者老年女性,盆腔转移病灶位置特殊,病灶压迫髂血管、与周围组织间隙小,术中损伤血管、神经、输尿管可能性大,手术风险极高,且术后血栓风险大。同时,患者下肢水肿持续加重,疾病进展等可能性大。
经过数小时的激烈讨论,洪玉锋坚持认为,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范围相对局限,无全身其他病灶转移,对战胜它充满信心,且患者家属对手术治疗抱有强烈的意愿。
然而,二次手术面临着三大“死亡陷阱”。复发肿瘤血供异常丰富、与输尿管及髂内外动静脉血管紧密粘连、既往手术导致的组织层次模糊。这些因素无疑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反复向家属说明了术中及术后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利弊,家属表示理解,同意手术。
次日,手术顺利开展。无影灯亮起,腹腔镜探查显示,上次手术留下的瘢痕使得盆腔变得如同“融化的蜡像”,组织层次完全消失,盆腔广泛粘连,超声刀以每0.3秒一次的脉冲频率,在肿瘤与静脉壁之间雕出透明间隙,这简直是0.1毫米的生死时速。
复发病灶就像一只金属螃蟹,锐利的“足肢”深深扎入。左侧“蟹钳”勾住输尿管中段、右侧“蟹足”刺入髂内静脉壁、核心肿瘤距闭孔神经仅1.2mm。
整个过程就像在爆破现场拆弹,剪错一根线就会引发大出血或终身尿瘘,其危险程度堪比高空走钢丝。
最终,手术历经5小时顺利完成,出血量不多,盆腔病灶也被完整切除。
术后查房时,李阿姨含泪说:“感谢陕中二附院妇五科团队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现在我的右腿感觉有力多了,也不那么容易感到疲倦,水肿情况也好多了。”目前,患者恢复良好,即将进入个体化放化疗阶段。
洪玉锋表示,复发转移不等于绝望,随着精准解剖理念与能量器械的发展,即使二次手术患者,通过术前充分评估联合精湛外科技术,仍能获得根治机会。本次手术的成功,也标志着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科肿瘤手术进入亚微解剖时代。
来源: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编辑:ZD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