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写点生活|小暑,草木与食俗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7 06:43:00    

潮新闻客户端 孟祖平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随着温暖的南风吹来,小暑节气悄然降临。小暑意为“小热”,意味热浪初现,当然这是相对大暑而言。就眼下来说,热度已不容小觑。小暑时节,阳光炽烈,草木进入最为旺盛阶段。此时,稻谷成熟,到了收获的季节。

小暑不仅是节气,更是中华文化习俗的传承与表达。小暑时节,江南一带,民间许多地方有庆稻谷丰收和“食新米”习俗。人们将新收割的稻谷脱壳成米,煮成新米饭,祭祀神灵,感恩天地,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后,家人们围坐一堂,品尝新米,共享丰收的喜悦。

在杭嘉湖一带,小暑时节有“尝新藕”习俗。此时,莲藕尤为鲜嫩,多汁甜美,莲藕有白花藕、红花藕、麻花藕等不同种类。红花藕瘦长,外皮褐黄色,水分少,适合煲汤;麻花藕外皮粉红,淀粉多,熟食为宜;白花藕肥大,外表细嫩光滑,呈银白色,肉质脆嫩多汁,甜味浓郁,生食最佳,最宜做凉菜,焯水后切片,用糖、生抽、酸醋凉拌,甜中带酸,脆嫩爽口,清香甘甜,拌以芝麻、辣椒丝、姜、葱、蒜等佐料,别有风味。

老杭州人有小暑时节喝莲藕排骨汤习俗。莲藕是江南美食“水中八仙”之一,早在唐代就被列为贡品,自古是养生食疗之佳品,《神农本草经》记载,莲藕补中养神,益气力,除百疾。中医认为,莲藕排骨汤益气强身,清热生津,可缓解夏季燥热与口渴,最适宜炎热夏季食用。小时候,奶奶做的莲藕清炖排骨汤,莲藕清香与排骨肉香缠绕,味道鲜美,清香迷人。莲藕煮粥,也是夏季养生之佳品,很多年前,夏季早晨,奶奶常将莲藕捣碎和米一起熬制成莲藕粥,一早起来,喝上一口,清香可口,神清气爽。小时候,炎日夏季,我最喜欢吃奶奶做的荸荠冰糖莲藕羹,奶奶将莲藕、荸荠去皮洗净,切块,在砂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用文火慢煮,加入冰糖,出锅后,清甜可口。

盛夏,出水荷叶碧绿如翡翠。小暑时节,江南一带又有吃荷叶粥养生习俗。荷叶自古是清暑利湿之中药良材,奶奶会将鲜荷叶洗净后切碎,与大米同煮成荷叶粥,煮熟后,清香浓郁。荷叶可制成荷叶茶,将新鲜荷叶洗净后晾晒至干,以沸水冲泡即可,有一股荷叶的清香。

小暑之时,老杭州人有吃绿豆汤消暑养生习俗。小时候,奶奶常说,绿豆有清热解毒、消暑利尿功效,奶奶将绿豆洗净后加水煮烂,加入适量冰糖或蜂蜜,夏日炎炎,喝上一碗绿豆汤,神清气爽,暑气全消。

苦瓜性寒味苦,有清热解毒、明目解暑功效,是夏季不可多得的清热降火良品,小暑时节,还可以吃苦瓜炒鸡蛋。这道菜色彩翠绿金黄,口感鲜脆爽口。

小暑之前,是江南梅雨季节,于是小暑期间,民间会有许多食疗,驱湿习俗。比如吃薏仁驱湿。《本草纲目》记载,薏苡仁健脾益胃,补肺清热,去风祛湿。闷热的夏季,可用薏仁、赤小豆煮汤,放入冰糖,是夏季爽口之甜饮;奶奶做的薏仁冬瓜瘦肉汤,用文火将薏米煮烂后,加入冬瓜和瘦猪肉,出锅之时,味道尤为鲜美。

小暑过后,炎热的“三伏天”来临,民间有“晒伏姜,驱寒除湿”习俗。在炎热的三伏天,将生姜切片或榨汁,与红糖或蜂蜜混合搅拌,装入容器,蒙上纱布,放置阳光下暴晒,待其充分融合后食用,对老寒胃、伤风咳嗽等病症有奇效。中医认为,伏姜有温中散寒、祛湿解毒功效,三伏天食用,可帮助人体排出湿气,增强体质。伏姜中含有姜辣素,能有效治疗吃寒凉食物过多引起的腹痛腹泻等症状。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此时容易出现周身乏力、脾胃不和等症状,中医认为,此时需食疗进补“伏邪”。古代,每逢三伏,杭州富贵人家有“头伏火腿二伏鸡、三伏要吃金银蹄”习俗,多数家境不富裕人家则是“头伏冬瓜二伏茄”,意思是进入头伏最适宜吃冬瓜,进入二伏,最适宜吃茄子。冬瓜夏季食用,利湿消肿、清热解毒,能增进食欲、防暑祛病。奶奶做的冬瓜汤里会放肉丝或虾米,一口气喝下,能让人暑意全无。茄子自古是夏季养生食品,夏天食用有助于清热解暑。小时候,进入二伏时节,奶奶常用茄子做成各色菜肴和点心,其中的茄饼,用鲜嫩茄子去蒂、对半切开,清蒸至软糯,放入面粉,磕入鸡蛋,加糖,与捣烂的茄子拌匀,做成的饼状,下锅油煎,变成金黄色、香气四溢之时,便可食用了。

上世纪70年代,饮料没有现在丰富,小暑时节,家家户户会自制酸梅汤作为夏季消暑饮品,自制酸梅汤以乌梅为主要原料,加入山楂、甘草、冰糖等材料熬制而成。乌梅由青梅成熟果实晾干至皮皱、变黑而成,味酸,可生津止渴、开胃;山楂健脾消食,能促食欲;甘草可调和百味,增强口感。用乌梅煮酸梅汤的习俗,早在南北朝时就已流行,北魏崔浩《食经》中称之为“乌梅饮”。小时候,炎日夏季,没有冰箱,奶奶常将烧好的酸梅汤锅放在冰凉的井水里浸泡,凉爽、酸甜可口的酸梅汤,是那个年代夏日里不可多得的消暑佳品。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