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当妈或不当妈,女性都会后悔吗?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1 13:45:00    

温馨提醒:母亲节的祝福和礼物,你都有准备了吗?

去年母亲节,我们做了关于《母亲节,宜听妈妈的22个小秘密》的策划,让母亲节变成倾听妈妈们心声的好时机。今年,我们想把关注点放在那些“纠结要不要成为母亲”以及“成为母亲后”的女性身上。她们的思考本身,就是“选择是否成为母亲”的重要一步。

很多人说,这一代年轻人比起上一代更恐婚恐育了。然而在深耕情感领域的作家毛利眼中,“生育”是比“结婚”更需要认真考虑的事。成为母亲,会给女性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变化?

母亲节来临之际,城市画报专访毛利,与她聊聊这本探讨现代女性的生育破局之选的新作《生女有所归》。希望能为处于“生育摇摆期”的你,解开一些“当妈”的困惑。

文章比较长,奉上索引

本文我们讨论了:90后的“生育犹豫期”/当代女性在生育议题上的两种矛盾/生育可以是人生PlanB吗/丁克=理想人生?/怎样的男性才算合格的“爸爸”?

看完这个专访,如果你对小说《生女有所归》“双女主”的故事感兴趣,也推荐你入手一本。

90后在生育的选择上更加谨慎

城市画报:在《生女有所归》动笔之前,您有没有在身边的朋友、年轻人当中做过一些小调查?大家的生育意愿大概是怎样的情况?

毛利:我对身边人的观察就是,90后相比起我们80后这一代,在生育的选择上会谨慎很多。他们的“生育犹豫期”是非常长的。80后结婚生小孩,其实还是会有一个思维定式,好像不怎么会想到“这件事我可不可以不做”。

但在90后当中,现在“不婚不育”的呼声很高。在我35岁生二胎的时候,周围还是会有一些比我年轻很多的90后,他们说到怀孕、生育对生活造成的困扰,我听了会很惊讶。比如他们结婚了,然后准备要生小孩,但是很多人下班回家已经八九点了。吃个饭、洗个澡一眨眼就已经12点了,根本没有心情。

城市画报:这么看来,工作时长对90后的生育意愿有着不小的影响。下班后没有自己的时间了,更何况是和伴侣交流的时间。以及网络新闻,比如女性生育损伤的报道,比如生育导致职场上的工作机会减少,似乎也在影响着大家的生育意愿?

毛利:还有一点是,一旦想到小孩子是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对待、养育的,90后们可能会觉得“我好像做不到这样”,然后生育拖延的时间会越来越长。另外“生育损伤”的话题,好像让大家不生育的,还不仅仅是那些能看得见的损伤。

也许就是看得太多这类报道了,会不自觉地把一些最不好的新闻都看在心里面。我其实也会这样。比如说我怀孕的时候也会想,如果我大出血没了怎么办?

当代女性在生育议题上,存在的两种主要矛盾。

城市画报:《生女有所归》书名出自杜甫《新婚别》。大意是说,女人总要有个归处。而你笔下的两位女性,一个是“找不到不生的理由”,一个是“缺乏生的必要条件”,最终她们都创造了各自的归处。当时设定双女主的时候,是否有特别的用意?

毛利:生育议题肯定是矛盾重重的,而我从中选了两个比较典型的矛盾。一个是主角“文敏”,她有满足生育的现实条件,但她会对自己的人生有一种“每一步都是脚踏实地得来”的感觉,不想轻易地去生小孩;另一个是主角“缪琪”,她很浪漫主义,很多决定都是一时兴起的,她想生小孩却一直没能生。

据我观察,读者们普遍对“文敏”的现实主义故事有更多共鸣;但同时,大家更喜欢看“缪琪”的故事,喜欢充满不确定性的故事发展。换句话说,大家哪怕很能代入“文敏”这个辛苦的角色,但还是会忍不住去期待“做梦”的部分。

城市画报:在韩剧《苦尽柑来遇见你》中有句出现频率很高的台词。大意是女人从出生到成年,都很难拥有一个所谓的家或归宿。哪怕是结婚以后,跟夫家离婚了,她甚至没有可以回娘家的自由,没有“归处”了。

毛利:《苦尽柑来遇见你》里面的案例,其实是韩国上一代女性很典型的处境。她的一生都是为了别人而活,她没有自我。哪怕曾经有,她的自我也在别人一步一步的侵蚀中被吞噬了。

这就是上一代女性总是在催婚催育的原因。她没有办法想象,如果一个女人没有丈夫,没有小孩,要怎么在社会上生存。这对她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考验。催婚催育的行为释放的正是她的恐慌。

生育可以是人生过渡期的Plan B?

城市画报:书里面有一个剧情,是关于女性在事业低谷期选择生育的。身边似乎有一些女性会把生育作为人生过渡期的Plan B,但在网上常常被解读为这是对传统婚恋观的妥协。您是如何在故事中处理这种微妙的观感的?

毛利:书中“文敏”就有着这种焦虑。当她的事业停滞了,身边人尤其她妈妈就会劝她,“虽然你现在不能赚钱了但你可以去生小孩啊”,变相给她推入了一个“传统女性”身份的恐慌中。她会觉得自己不能这样,“我本来这么努力想摆脱传统,怎么可以又回去。”

但后来她的生育观发生了改变,其实正是反对“女性是繁殖机器”的论调。就算2025年了,也经常会有人提这种论调。它本来就是一种自我矮化,认为女性生小孩就是家庭妇女了,以后就只有鸡毛蒜皮,甚至这辈子就完了。但现在我们都应该有一个认识:女性能生育这个事情,是很伟大的。男人是做不到的。现在的女性是可以自己又当爹又当妈的。女性要认识到这一点,就不会继续在传统论调中自我矮化。

城市画报:有人会热衷于经营“宝妈”身份,在朋友圈晒娃,生活围绕家庭和小孩;也有人对“宝妈”身份持偏负面评的价。您怎么看待这件事?

毛利:以我为例,其实一开始被叫成宝妈的时候,我确实很不高兴。但是后来又觉得随便吧。比如现在我要带小孩下楼玩,别人叫我xx妈妈,那也挺好的,因为我们确实是因为各自的小孩互相认识的。

另外一点是,社会对“宝妈”群体确实有种令人不太舒服的论调,认为你不工作了,在家带娃了,就已经失去社会价值了等等。2013年我生了第一个小孩,感觉自己好像被文艺青年的圈子给踢出去了一样,大家会觉得你已经彻底“庸俗化”了。

但我一直觉得“生育”是很值得讨论的一件事。就像我们出门经历了一些工作应酬,回到家中会发现,日常生活是重要的。它们并不是鸡毛蒜皮,它们是值得重视、感受的。

选择丁克,就能过上想象中的生活吗?

城市画报:现在很多育龄青年的生育理由都脱不开父母的关系。比如说一位女性她自己选择丁克,那她很难回避来自父母的压力,甚至是情感勒索。假如选择了丁克,您认为大家可以怎么应对这份压力呢?

毛利:可能要跟原生家庭做一点切割吧。如果每天跟爸妈一起住的话,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碰撞,每天都要吵架,做丁克确实很难。我身边丁克的朋友还挺多的,他们一般跟爸妈住在不同的城市,可能每年节假日见一下吧。

我有个事情印象很深。有一次我们全家去澳洲开房车玩,遇到一对年轻的情侣,他们带着各自的爸妈在澳洲玩。他们爸妈看到我们一家四口之后,忽然就开始转头教育自己的小孩,“你看看人家生了两个才出来玩,你现在带我们出来玩,我有什么心情。”

城市画报:催婚压力无处不在。对已婚未育的人来说,已婚已育的朋友无形之中就变成了参照物。毛利老师观察身边丁克的朋友,他们是怎样的生活状态?选择丁克真的能过上他们想象中的生活吗?

毛利:选择当妈的人肯定大部分时间要留给小孩。丁克的人大部分时间就是献给事业、献给自己的爱好。比如说我约同样生了小孩的朋友一起出去玩、去爬山,可能约上五年都还没有成行。但如果我约丁克的话,明天或者下个礼拜就可以去。

如果你说丁克将来老了以后会不会后悔,但像我,我也不太想过“子孙满堂”的生活,我也希望小孩长大了,放我一条生路,让我去好好完成自己的事业或者爱好。现在已经完全不是养儿防老的观念了,新一代父母都特别希望小孩能够有自己的世界。一想到将来他们要啃老的话,就会觉得人生要崩塌了。(笑)

母职惩罚与“去父留子”

城市画报:作为妈妈,你亲身感受到的“母职惩罚”有哪些呢?

毛利:最大的惩罚可能是,几乎所有人还是觉得你的小孩如果有什么病了,或者哪里出问题了,妈妈是最大的责任相关方。这对妈妈是一个很大的心理负担。

我觉得现在女性的生育犹豫期变长,也是因为她们对生育搭档的要求提高了。很多男性其实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还是会觉得“如果我肯帮小孩换几片尿布,我已经做得很好了”。对父亲的实际要求和技能,他远远没有匹配上。

有一个朋友向我吐槽,她生了两个儿子,只要她陪伴儿子的时间一多,她老公就会抱怨“你都光顾着忙小孩你都没有陪我”。我就觉得她老公完全没有成长。在看到自己老婆这么忙碌的情况下,他都没有想尽办法去培养自己的育儿技能,去顶上这个空缺。

城市画报:你身边有独自抚养孩子的女性吗?她们是怎样的状态?

毛利:我有一个朋友,她跟前夫生了一个小孩,但是因为她觉得前夫很大男子主义,后来就离婚了,找了一个很年轻的男朋友。怀孕了,生了二胎,但是一直没有跟对方结婚。我朋友的说法是,要再考验他到底是不是一个成熟的父亲,才愿意跟他结婚。

我觉得这样也挺好的。以前都是“结了婚了,就是你孩子的父亲”。现在它是这种反向倒推,只有你让我觉得你是一个成熟可靠的伴侣,是一个很好的育儿搭档,我才愿意跟你结婚。

但夫妻俩一起育儿,不吵架是不可能的。听说目前“育儿观念不同”已经跃升为离婚的三大原因之一,和家暴、出轨并列。

城市画报:对于那些有生育计划的男性,您可以给一些建议吗?

毛利:要多多展现自己。要去锻炼一些让人觉得不可或缺的技能,不然很容易就会被取代或者“踢走”了。(笑)比如说男性能不能独自带着小孩在外面玩一天,给妈妈创造休息时间。比如说伴侣生病了,男性是可以随时顶替上这个育儿位置的。或者一开始就站在“我就是主要的育儿能手”的立场,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技能。

写在最后

在与毛利的对话中,我们有一个核心的目标:如何给正处于“生育焦虑”中的人传递缓解焦虑的观点。

毛利以小说《生女有所归》里“文敏”的故事为例子,如此说道:

“比如说文敏决定要生育的那一刻,就是因为她老公出了一次车祸。虽然车祸只是手骨折了,但是文敏开车去接他的路上发现一辆被毁得面目全非的车,心情还是很紧张。时常觉得生育这个事好像离自己很遥远,但如果死亡摆在面前的时候,它就会变得非常具体。

书里也有写,我们的上一代催婚,可能最大的原因还是希望你跟世界会有一个联结。而不是说上一代走了,你就只是孤零零地活着。我可能要提出一个新的观念:人再怎么理想化,他都很难自己独活一辈子。哪怕丁克,你晚年还是需要有朋友,有身边的人去帮助你更好地生活。所谓‘生女有所归’,还是要创造自己的归处。不管这个归处是怎么样的,但如果是自己亲手打造的,那我觉得就没有什么可后悔的。”

希望每一位已经当妈、计划当妈、不打算当妈的女性,都可以亲手创造自己的归处,不被世俗压力所迫,发自内心地找到自己与世界的联结。

祝福每一位母亲,节日快乐。

城画君

责编 吴耀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