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蔚来法务部频繁出击,销量与谣言在比拼速度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2-18 14:18:00    

最近,蔚来法务部频繁出击。

2月17日,蔚来法务部针对网络账号“尹哥普及新能源”发布“乐道逼迫员工买车后再辞退”这一不实内容一事采取法律行动,引发广泛关注。根据蔚来声明,该账号以“爆个大料”为噱头,散布关于乐道品牌的严重失实信息,公司已固定证据并向法院提起诉讼,同时向公安机关报案,要求追究责任。

此前1月,有自媒体爆料称,乐道“强制员工购车否则离职”,实则为该品牌温州门店店长对高层意图的领会有误,“自由发挥”对店内员工进行“强制购车”。乐道副总裁庆华曾解释为“沟通方式不当”,并强调政策本质是鼓励员工体验产品,而从未强制员工购车。

蔚来此次采用了双线并行的举措:一方面通过司法途径调取侵权账号主体信息并索赔,另一方面借助公安机关介入调查可能的犯罪行为。

自春节后开工首日,蔚来法务部已对数十个造谣账号采取法律手段,CEO李斌更公开呼吁“水军”转作线人,承诺奖励金额远超其灰色收入。截至2月14日,蔚来已收到近2000条举报线索,显示出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这一事件并非孤例,俨然是汽车行业尤其新能源领域在品牌声誉管理上面临的普遍挑战。而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谣言阻击战”已呈常态化趋势。比如此前比亚迪对长期发布不实言论的账号“徐里里Xll”提起500万元高额索赔诉讼,并将举报奖励上限提至500万元;小鹏汽车针对捏造自动驾驶事故的账号展开取证;极氪法务部也声明严厉打击网络侵权。

这些案例表明,车企正从被动回应转向主动出击,通过法律手段构建防御体系。而这种转变背后是多重因素的驱动。其一,新能源赛道竞争白热化,品牌形象直接影响市场份额;其二,智能电动汽车技术复杂度高,公众认知存在信息差,为谣言滋生提供了温床;再者,社交媒体的传播特性使得不实信息可能呈指数级扩散,传统公关手段难以应对。

不过,车企的强势维权虽有必要,但也引发新的讨论。

虽然法律手段能有效遏制恶意造谣,如蔚来通过诉讼调取匿名账号主体信息,打破了网络匿名的保护屏障,但是,如何界定“合理批评”与“恶意抹黑”仍需谨慎。部分车企在声明中使用“自导自演”“凭空造谣”等定性表述,可能面临举证责任的法律挑战。同时,媒体对企业和社会本就有监督权,若车企眼里“容不得一点沙子”,而将媒体/自媒体仅视为帮其传播的“发声筒”,那么,一方面汽车行业也无法良性发展,另一方面,也缺乏对媒体性质的正确认知。

此外,奖励举报机制虽能发动社会力量,但高额奖金可能诱发虚假线索,增加企业审核成本。蔚来目前采用“依据重要性分级奖励”的方式,或为平衡效率与风险的选择。

长远来看,建立行业联合反黑机制、推动网络平台完善内容审核规则,要比单家企业作战更具可持续性。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法务部常态化”现象,既是企业法治意识提升的体现,也折射出数字化转型中新型社会关系的调适需求。当技术创新与信息传播同步加速时,如何在开放讨论与秩序维护间找到平衡点,将成为整个行业乃至互联网生态持续探索的命题。

澎湃新闻记者 周纯粼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相关文章